Seeking and Awakening to Calligraphy
书法是我童年文化启蒙的一束光,引领兴趣和视觉之美,继而有欣赏和寻悟之美。我学楷书偏爱颜柳,后力行篆隶行书,走过朦胧,关注、探求和思考之心路,蹒跚步履终得乐趣。时过几十年,蓦然回首看书法,寻其字迹和心迹,联想其相关的美学和哲学底蕴,认知渐入沛然。书法艺术有主观和多层次的特征,拓展个人视角,理顺书法脉源,注入当代意识是本文的驱动力。谨以随笔进学润心,思有来处,辩有本意,愿归去走向通透。
一、书法五体登科
书法是汉字线条艺术和实践的专用词,古时作交际符号,抒文韬武略,起始于汉,成为文人雅士的记事载体或逸趣。东汉评论家赵壹钟情于书写审美的视角和非功利性,不忍篆隶的冷落,力弃随波逐流,以名作《非草书》贬语草书的功用,抨击时人痴狂学草书的风气,劝心思于儒家之经典,清书法之源,拾守古遗风,虽不得其志,但其中的人文情怀大有意蕴伏笔,浸润于后世的篆隶草楷行书。书法作为艺术雏形应始于秦代,在魏晋时期以后渐入成熟和发扬光大。放眼两千年,五种字体各有光华灿烂,涵彩其中。
汉字已使用四千年,作为书法源头的甲骨文,最终脱胎成为篆书。秦朝丞相李斯受象形启示,以小篆为最,传世作品“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惊艳后人,将左右对称,体形瘦长,空距相等的特征表达淋漓尽致。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奉其为神品,赞其“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一种中规中矩的字体形容得如此浪漫,他看尽字的仙骨,体的灵魂。后人以书写的视角而论:“骨风气韵,妙绝方圆”,显得平实而贴切,拉近书者与读者的美学距离。李斯《论用笔》有言:“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此论借景言笔法,重气势,意隐天水,笔随心驰,为书者规定下笔手势,为读者展现欣赏格调。数百年后,精于篆隶的蔡邕身为东汉文豪和才女蔡文姬之父,奋笔写下128字的《笔论》,开篇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散”为闲散、抒情之意。书写时除杂念,忌搅扰、无逼迫,在纯粹中放纵性情,从澄静中释放意志,蔡邕心先于笔的理念空山有音,层次拔高,警示后人。他的另一重鼎之论《九势》定义“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的形体和态势,结论是“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千年前的书法大师玩笔墨于股掌,思想之缜密,辩识之深邃,从象形图案中剥离出文字的功用和奥妙。
隶书演变于小篆,始于秦汉之间,汉字发展形成第一转折。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正,字形变修长为扁平,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转变为短速,减免繁琐笔画,允许自由造形,其实用性因当时朝廷官书增多而流行,艺术性因笔速和自变而舒展。秦始皇允许隶书与篆书共存,有摆脱书写重负的心机,官民趋之若鹜的实践得以蔓延,文字生机由此蓬动喷薄,引领由繁至简,由简入艺的方向。隶书名家众多,但传世墨迹稀少。秦隶创始人程邈,仅有史书记载。东汉张芝热衷于隶书草写,有石刻拓影本为证。汉灵帝时期蔡邕的《熹平石经》是经典隶书,以儒家书籍的诗书礼仪刻成46石,共八千余字,历时八年,每石高余3米,宽过1米。立于洛阳太学门前,轰动京城,车马阻塞。其碑文的方正之实,肌肤之丽,无不展示生命之光润。可惜因战乱破坏,只有残石出土,现藏于洛阳和西安博物馆。隶书之丰伟还有为追念东汉大臣及祖先的《张迁碑》,书法价值极高,行文古朴厚重典雅奔放,堪称隶书神品。《曹全碑》记载官家镇压黄巾起义以及其它功业,碑高2.5米,宽1.2米,成于东汉185年,惜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它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圆转变为方笔,碑文雅逸秀丽,苍浑奔放。线条的空间运动赋予字体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隶书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在秦汉时期出道即巅峰,直至清朝也未超越,只及复苏。邓石如用隶法做篆,字体微方,线条厚重,雄浑苍茫,他的隶书从汉碑入手,骨劲貌丰,被称作国之神品。
继隶书之后的草书是古今文字的第二转折,书者得以借字表达个性,字形困难而坚涩。章草和今草于公元二世纪相继产生,章草是隶书的衍生,名称可能取于汉章帝,亦或借意于朝廷的章奏,行笔时笔断意连,字字独立不简化,笔画省变,有章可循(张芝);今草(又称小草)是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字的结构相应改变(张芝《冠军帖》,天下第一草书)张怀瓘《书断》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今草以动制静开创先例。600年后,酒醉后颠狂书写的今草演变成狂草(亦称大草),代表人物为唐代张旭和怀素,字体结构更加变幻莫测(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字意难辩成为常态,狂草的发展脱离实用性,以变幻,气势和流畅成就书法灵动和飘逸的艺术独立性,其节奏感,动态美和精神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用笔技法高度纯熟后的极度发挥。看似乱泉飞下的墨迹,却未乱其法度,多数人只能在仰望中带着困惑,只有极高的书法修养者才能听水兼风。
楷书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它是隶书的变体(亦称真书),笔意大为内缩,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成为楷模。在正式场合下用简洁快捷的字为皇政和民俗服务。经魏朝钟繇与东晋王羲之相继定义书写法则后,楷隶至晋朝完全分流,成为两体,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东魏直至后唐楷书成为主流。看钟繇楷书必读《贺捷表》,解读王羲之楷书风格则不能遗漏《乐毅论》和《黄庭经》,从古意拙趣演绎至端庄精致,百年之后的师承之风吹过纵横,成为楷书指向。后代有许多名家乘风欲去,继而开拓楷书的经脉,楷书四大名家各有风骚,初唐欧阳询法度严谨,笔力刚劲;盛唐颜真卿筋势丰满,苍厚率朴;晚唐柳公权风骨凛然,体态劲媚;元朝赵孟頫圆润清秀,秀逸疏朗。四大流派,继承魏碑,跨越七百年,以严格的规矩和繁复的风格呈现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后朝代变迁逾千年,楷书新体不生,只有衍生和糅合,魅力不褪。
行书携楷书蜕变于隶书,相传始于西汉晚期东汉初期,冠名由唐朝张怀瓘所定,它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行楷规矩,行草放纵。行书得上述四书体之风华,以流畅形体展现书者的奔放,贯通。因为用笔要素多达十条以上,从起承转合到出神入化,都是心悟的境界。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人生寄畅,千古雅兴;颜真卿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心绪难平,纸湿悲满;苏轼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雪堂余韻(乾隆语),苍凉多情。此排名出于元朝鲜于枢,后人公认。他是行草名家,独宠王、颜、苏,既高举笔墨之美,又提醒人生喜悲。眼光掠过晋唐行书,再看宋朝四大名家,苏轼不孤独,黄庭坚,米芾,蔡襄相继为伍,明朝书画家盛时泰有最精简评语:苏蕴籍,黄流丽,米俏拔,蔡浑厚。说尽一家之言,引得众生品味。翰墨豪杰的线条之美被抽象文字描述得精而简之,教我如何不想他(们)。赵孟頫是元朝书法的首领,取众书家之长,自成赵体。行书圆活利落,气度婉约,他书写苏轼的《赤壁赋》是代表作,被誉为深得羲之风韵,不可错过。其实元朝另有行书大家(边武,觉隐和赵麟),就书法关注度而言,他们清丽和婉约的字体被笼罩于赵体之下,一声嘶鸣响,群鹤悄声过,短命的朝代有不短命的行书景观。明朝的行书宗师稀少,名家不缺,流派众多。沈周,祝允明,文征明,唐寅行书,自有风格高远,清劲圆厚,骨韻俱善,风流成河。清朝康熙帝偏爱晚明董其昌,亁隆帝则推崇赵孟頫,上有所好,下有所从,帝王对书法的影响以清朝为甚,涌现享誉大江南北的四个名家,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他们的书风延续董赵。然而论书法技艺和个性,当数王铎,受米芾影响最大,行草首屈一指,浓墨遒劲雄健,却又布局奇巧,大尺幅下尽显奔腾跳跃,他善写立轴,《向蒲分林》值得一看。继张芝之后,王铎被称为天下草圣,只是不戴“第一”之贵冠。傅山嫌赵、董“俗媚”而弃之,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他的行草书直率质朴,以真我为尚,可观摩《五言诗轴》。二十世纪有诸多名家。吴昌硕取多家之长,工篆,行书,艺术风格“出己意,贵有我”,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旗竿人物。林散之被称为当代草圣,他用笔极其讲究,形如太极拳法,皆因“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他的墨法(浓,淡,焦,枯,润,渴)成功地运用于书法创作。当代书家若凑满十位,难免政治人物,虽字墨富有个性,却难见楷书功底。书法欣赏的法度依旧,自成风格才能杀出血路。
二、书法的美学底蕴
书法五体都孕育于秦汉年间,朝代之间相距不很遥远,审美研究贯穿于两千年,当以东汉赵壹为先,明示“书至好丑,在乎在心”,既有仁智互见的主观,又有天赋高低的评判。后人从相同的法度,不同的视角评说,总结理论无数。中国古典书法的美学发端当属蔡邕的《笔论》和《九势》,精述书法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特征。东晋王羲之的《书论》首次提出“书须存想,意在笔先”,点击心与笔的互动。唐朝孙过庭的《书谱》被称为光辉夺目的重要篇章,将篆隶草的关系说得辩证且精妙: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书谱》不仅论字,还讲书者的人性。“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阐述“字如其人”的精辟莫过于此,为辨识性格得失指点迷津。明朝方孝孺认为书法的“意难识而法易知”,意(境)胜于法(度)。晚清曾国藩的书法成就突出,很多条幅端庄大气,赏析得爱,尤其小楷和小行书是整个清朝的典范。他的书写之道是“刚健,婀娜两者缺一不可”,书法的阳刚(着力,雄奇,大气)和阴柔(不着力,淡远,韵胜)之美归于乾坤之源,境界之宽阔很抽象,琢磨不易。
1. 书法的力度美
笔力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力透纸背是字的凝重,骨气与神韵是字的外延笔力依托于笔法,方笔或圆笔,笔有中侧逆锋,均受制于特定的字体风格。草书的要诀是:“蓄势发力,高速起笔,加速疾行,墨平纸面”。除篆书以外其它字体的笔力通则是巧于提桉,虚实相间,藏露有致。篆书笔力的特殊性在于用快和慢的行笔和墨色的枯浓显示墨彩力量。笔力有阳刚,迅猛或飘逸,其终极效果是书者与读者的心理共鸣。
2. 书法的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超乎于几何学的横竖单纯和规整曲线,而笔法是线条的基本元素。在黑白映衬之中方圆互望,疾徐吞吐;在流动不逆过程中节奏波折,笔断意连;在平衡疏密布局中左顾右盼,阴阳呼应。线条初窥为平面,但书者的运笔动作是三维空间构思布局,只是这种展现不易被察觉,需要极其隐晦曲折的想象才能认同。线条的情生势,势生形,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境界和抽象美。欣赏线条凝重,可关注张迁碑。欲看线条灵动,张芝的章草“一笔书”是好的例证。
3. 书法的构架美
书法结构指作品单字的笔画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空间分割。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均为字体构架美的特征。平正是稳定和心情安逸的归宿,匀称是和谐及视觉舒适的需要,参差是虚实和摆布黑白的精巧,连贯是协调和意断意连的隐现,飞动是活泼和飘忽流转的感受。结构之美分散于书法五体特征之中,每种字体各有侧重,留驻于观者的视觉和想象空间。据此,王羲之和颜真卿同样都写有“蘭”字,前者清俊疏朗,后者古雅平和(附图),由构架见风情。从东汉《张迁碑》到唐朝怀素的《自叙帖》,从构架引出的视觉美感犹如走过壮观平川,再见翻腾江海。唐朝杜甫以景形容:挥毫落纸如云烟。清朝蒋士铨以花喻之:秀叶疏花见姿致。
4. 书法的意境美
意境是书者通过书写力度,线条和结构对心志,情感和想象的抽象而自然地表达。欣赏者以自己的理念去感受书者的心理活动。意境是写与看的互动,书法的灵魂。它可概括山水高远或喜怒哀乐。王羲之写《兰亭序》,初始气闲从容,叙述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字形清爽。中段感悟命运有期,生死无常,墨色字形更为随性奔放。后段指点生活迷津,涂改处心情激越,结尾字赋以浓墨,心思浩荡。全文内容有波澜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其疏朗的布局,笔法的取势,神韵的传递使后人难以超越,唐孙过庭给予“风规自远”的评价。颜真卿《祭侄文稿》为纪念堂侄被叛军斩首而作。全文234字,笔墨由清淡转浓重,字形由匀称变粗大,时有涂抹和补字,此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美的书写,悲愤中不藏心,不藏笔。书作墨色有轻重,枯笔有痕迹,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表现手法置常规书写难事以外,率直无比的意境大有人文情怀。
三、书法是哲学的艺术行为
书法有哲学,它表现1)字对情感的参与;2)情感对字的渗透;3)情感对人的感化;4)人对情感的需求。书写的刚柔相济,浓淡相间,参差错落,黑白空档相辅相成,蕴含值得解读的心理语言,无论书者与观者,形象思维则是情感表达和接受的渠道。再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在特定情景下,他放弃意在笔先的书写追求,而是寄情于笔墨的随心游走,全文字体大小和墨色浓淡有明显变化,涂抹甚至漏字,尽失往日的严谨和沉静。但“安禄山之乱”后痛失家族精英,国家栋梁的悲愤使他置常规书写法度而不顾,心情和风格呼之欲出,观者顿悟动容,此作情感浓烈奔放,加上颜公的人品,才华,“天下第二行书”问世,哲学由此苍凉而唯美。书法还能表达对山水景色的感受,字可“险而不怪”(米芾《海岳名言》),“危和安”(孙过庭《书谱》),两种对立元素相遇而安,智慧和技巧可以完美结合,此处不赘。书法就是用线条表现两种对立体,论主观与客观:字以神为精魄方显态度(唐朝李世民),此处态度是字的整体美感。论对立与统一:笔法的长短粗细,刚柔方圆,架构的疏密开合,收放藏露,章法的迟疾虚实,纵横左右。这种对立互不侵扰,实质是造就美的和谐与统一,表现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王羲之《兰亭序》本身就是哲学思考,事,文,书三位一体,将人生和书法以及情与景的对立和统一表达得淋漓尽致,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起因于散文美,字体美,情怀美。据此,书法本身就是哲学一说也并不为过,书体篆隶草行楷就是哲学的艺术载体和行为。
四、书法有哲思
老子哲学早于篆问世约600年,“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的理念与书法中的虚实,形态,笔势和构架多有吻合之处,两者相互依存,朴素辨证,是书法的基础理论,篆隶草楷行皆是其学说的土壤。书法的独特视觉有崇尚和顺应自然的指向,知白守黑,留疏藏密,求静去烦都是两极的对立统一。东汉蔡邕在《九势》中借用老子的阴阳论,若得之精髓,字就有形有势,人字合一,阴阳之美浸润于书法的气韵之美,书以载道,道润于书。
《雁塔圣教序》是佛学经典,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并翻译佛经,书作由唐朝禇遂良书写,运笔方圆兼备,逆始逆终。他用清丽刚劲的楷书阐述天地有形,承载生灵,四季无形,化育万物。米芾曾用行书写过《倒念揭帝咒》,用笔正侧,起始厚重,中间稍轻,转折痛快。苏轼多次抄写《金刚经》,笔圆韵美,丰腴饱满。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是其书法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行笔内敛外拓,他用刚劲的笔力传递寺塔内法师灵骨的深邃和隐密,他的圆寂,慧根和决心可以理解为哲学层面的统一。
儒家对书法最大影响是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书法要符合规范,中锋用笔;风格上要浑然天成,平和中正;写意上要心正笔正,意在笔先。书法被儒家列为“六艺”之一,强调修身为本,德才并重。颜真卿深得儒家之精神,一生忠君爱国,为人刚正,厚重儒雅的颜体楷书和行书是抒发心情的天地,《祭值文稿》笔势波澜,悲愤溢纸;《争坐位帖》痛斥小人,慷慨透墨,无怪乎他的书法成就和气度高坐在庙堂之中。后人评说王羲之《兰亭序》“不激不励”,实属中和之美。山水吟唱,剖析人生,都以中庸为好。儒家对书法的精神要求更严格,富思想内涵之美。
五、书法的心语
寻得书法之踪迹,问过书法之美学,追见书法之哲学,浅耕书法之教义,我究竟悟得何许,情系何方?一篇短文难以穷尽,暂且理出几根线条,催生往后的书法深耕。
(1)书法源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研习者需经辛勤长久的磨练才得境界。一般的笔墨习字只能称为书写,离书法俱远。“法”字如明镜高悬,先得正冠,才能入镜。蔡邕《九势》中所言的法度:“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式递相映带,无使势背”。遵循法度,求博求精就是书法殿堂的明镜。法度有宽紧,研习者自律。
(2)书法五体在魏晋隋唐已达巅峰,宋元明清是锦上添花。此后几百年书者的实践和创造虽有超越之心,却难以望其项背。因为创新余地小,凡得风情者就是名家高手。当代的很多名家,多以个性见长。当代的某些书家,风情之弱乱,违背书法的艺术精神。
(3)书法凭借于天赋,又是冶炼性情的极好途径。勤奋,毅力,技巧和品位是走向人生乐趣的要素,也是书法成功的途径。初学的成本很低,研习的路程很长,成就的心思很高,欣赏的门槛很深。喜字有别于善书,后者字有神采,情有胸怀。书者,舒也。
(4)书法的历代名作之伟大,在于书者有心字合一之爽和后人对作品的挖掘和思辩。看到书写的精妙与意境匹配,字体的选择与表现对象吻合,观者得眼波盈秋之美。然而即使是名作,笔意的技巧和表达亦可以商榷和取舍,除非一味地相信“缺陷也是美”。书法欣赏是主观行为,无需随波逐流。
(5)书法要汲取古诗词的营养。诗词的语言意境丰富和精练,读懂有难,用线条表达语境(心境)更难。读得愈多,笔意愈快;读得愈深,笔意愈丰,开卷是字墨的铺垫。一枝笔和一心念使书者陶冶性情,启发情怀,使观者心领神会,汲取文化。如果字悦人间,雅就有一方天地。
我的寻悟是书法世界的一次短途旅行,山外青山有楼,风景这边独好,心中释怀借助于光源,尚且能穿透以偏概全的隐忧,心语的五根线条也成为领略书法深层的始点。心得各味,思有方向,让我心无旁骛地汲取古今书法的营养,心路走宽,手到尽量跟上心到,寻悟逐渐成为思想。寻悟书法的旅途是一种视角,内心满足刚好过半。
注:本文插图全部取自于网络。
作 者 / Authors:
沈中琦,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专业,其后在上海石化企业任职。1991年赴美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曾在美国知名医药公司任高级研究员,参与合成经FDA批准医治白血病的上市新药,并在美国多种核心专业期刊主导或联名发表药物合成的论文24篇,专利3篇。另外在工业化学领域也联名发表专利3篇。目前退休赋闲,重拾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