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ternal Struggle for Status’ of Tiles: A Guide to Ancient Tile Classification and Hierarchical Usage
在古代,瓦片可不只是遮风挡雨的打工人,更是一场身份内卷的“大戏主角”。从皇家宫殿到平民草庐,瓦片的材质、颜色、样式,就像一张张“阶层身份证”,悄咪咪地划分着社会等级。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古代瓦片那些“拼身份”的事儿,看它们如何在内卷中玩出花样!
一、瓦片的“出身血统”:材质决定起跑线
1. 琉璃瓦:皇家专属“氪金皮肤”
琉璃瓦绝对是瓦片界的“皇室宗亲”,浑身散发着“氪金玩家”的气息。琉璃瓦制作工艺复杂,得先用粘土烧制成瓦胚,再涂上含有金属氧化物的釉料,二次烧制后,釉料在高温下变身,呈现出金灿灿、绿油油、蓝汪汪的绚丽色彩。
琉璃瓦是皇家宫殿、坛庙的标配皮肤。比如北京故宫,黄色琉璃瓦铺天盖地,那叫一个贵气逼人(图1)。为啥选黄色?因为在五行中,土居中央,黄色象征皇权,普通老百姓要是敢用,分分钟僭越罪名上身,直接送官府治罪。
图1. 故宫乾清宫(摄影: 顾颖颖)
2. 青灰瓦:士绅阶级的“低调中产”
青灰瓦是古代建筑里的“中坚力量”,属于士绅、富商阶级的“低调中产”。它制作相对简单,粘土烧制后自然冷却,表面形成青灰色的氧化层,朴素中带着几分文艺范。
在江南水乡,青灰瓦搭配白墙,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图2)。士绅们用青灰瓦盖宅子,既符合身份(不是皇家,不敢用琉璃瓦),又能彰显品味(比普通瓦片精致)。就像现在的中产买“轻奢品牌”,低调中透着“我不差钱”的底气。
图2. 嘉兴新塍古镇(摄影:彭勃苒,上海复旦科技园小学)
3. 草瓦:平民百姓的“青铜皮肤”
草瓦,其实就是用茅草、秸秆等编成的“简易瓦片”,妥妥的“青铜段位”。平民百姓没钱买高档瓦片,只能自己动手,割点茅草,编成一片片“草瓦”,铺在屋顶遮风挡雨(图3)。
图3. 茅草屋(来源:网易@奇趣放大镜)
这玩意儿缺点一大堆:怕火、怕潮、不耐用,每年都得翻修。但胜在零成本,符合老百姓能省则省的生存哲学。想象一下,下雨天,茅草屋顶滴滴答答漏水,屋里摆满盆盆罐罐接水,屋内的瓦罐的接水声和屋外的雨滴声,交织成天然的“叹息奏鸣曲”。
二、瓦片的“颜色鄙视链”:颜色不对,地位报废
1. 黄色琉璃瓦:皇权的“独占色”
黄色琉璃瓦是妥妥的“皇权垄断色”,只有皇家建筑能用。除了皇宫,天坛、地坛等皇家祭祀建筑也能蹭一下黄色琉璃瓦。这颜色象征着天子受命于天,谁敢僭越,就是挑战皇权,分分钟掉脑袋。
除了皇帝,还有“万世师表”孔子也被特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图4)。1724年曲阜孔庙遭雷火焚毁,雍正帝下诏重修,把孔庙用黄色琉璃瓦里外装修到位,红墙黄瓦,给它换了一张紫禁城同款皮肤。这种帝王符号的战略性挪用,就是搞了一次意识形态的精装修,暗示再厉害的学问也得在皇权的屋檐下,是皇权对儒教的“收编”。
图4. 孔庙奎文殿(摄影:顾颖颖)
2. 绿色琉璃瓦:贵族的“特权色”
绿色琉璃瓦是贵族、寺庙的“专属色”,属于氪金玩家的“进阶皮肤”。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王爷、贝勒的府邸,以及大型寺庙(如少林寺、大相国寺等 ),可以使用绿色琉璃瓦。铜绿釉彩象征着尊贵与祈福,既比黄色低调(不敢僭越皇权),又比青灰瓦高调(彰显身份)。
比如清朝恭亲王府(图5),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暗示着主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而少林寺和洛阳大相国寺等寺庙用绿色琉璃瓦,则是为了营造超凡脱俗的氛围,让信徒觉得这地方有仙气。
图5. 恭王府(来源:“去哪儿”)
3. 蓝色琉璃瓦:祭祀的“通神色”
蓝色琉璃瓦是专混祭祀圈的“通神色”。天坛、社稷坛是它的主场,毕竟人家是“天庭驻人间办事处”的指定建材。凡人想用?先问问玉皇大帝同不同意!蓝色寓意青天,也表达对上天的敬仰。工匠们在琉璃中加入钴料,这是古代最高级的限量版蓝色颜料,阳光下釉面反射幻彩,远看像给屋顶泼了一瓢银河,近观则能发现釉层里暗藏星辰般结晶。
北京天坛祈年殿用的就是蓝色琉璃瓦(图6),蓝瓦直接对话苍天,相当于给建筑开了“天庭VIP通道”,让帝王作为“天子”沟通天地。工匠们甚至要算准烧制的黄道吉日,生怕釉色不够通神。
图6. 祈年殿(摄影:顾颖颖)
4. 青灰瓦:平民的“安全色”
青灰瓦的颜色,就是古代平民的“安全色”。它既不鲜艳,也不惹眼,完美符合低调做人生存法则。不管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院,青灰瓦都是标配。
这颜色看似普通,实则暗藏智慧:青灰色耐脏,下雨一冲就干净;颜色朴素,不会被官府盯上(怕你僭越)。
三、瓦片的“样式内卷”:细节里的身份密码
1. 瓦当:屋顶的“身份铭牌”
瓦当,就是屋檐最前端的瓦片装饰,堪称古代建筑的“身份铭牌”。皇家建筑的瓦当,常用龙纹、凤纹,霸气侧漏;贵族府邸的瓦当,多用狮子滚绣球、牡丹花纹,富贵逼人;普通民居的瓦当,最多刻个“福”字、“寿”字,朴实无华(图7)。
图7. 扇形桃花瓦当和“寿”字滴水瓦(摄影:顾颖颖)
比如秦始皇陵寝殿的瓦当(图8),刻着夔龙纹,气场两米八,彰显千古一帝的霸气。而汉代未央宫使用的四神兽瓦当(图9)则是瓦当界的天花板。它包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纹饰,分别象征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也对应着四季。青龙代表春季的生机,朱雀象征夏季的光明,白虎体现秋季勇武,玄武寓意冬季沉稳。而普通民居的瓦当,可能就是简单的几何图案,毕竟吃饱饭比啥都重要。
2. 滴水瓦:屋檐的“排水艺术”
滴水瓦是屋檐的“排水担当”,同时也是“艺术担当”。下雨天站在下面,能体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BGM(图10)。
图10. 雨天“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景(摄影:周逸之,上海复旦科技园小学)
皇家建筑的滴水瓦,雕刻精细,可用五爪龙纹,雨水从龙嘴流出,美其名曰“龙吐水”;亲王建筑的滴水瓦,可用麒麟纹;士绅之家的滴水瓦装饰多为花瓣形、如意形,讲究一个精致;平民建筑的滴水瓦,基本就是光板,能排水就行,要啥艺术,甚至于滴水瓦超过三寸直接拉去官府打屁股(杖六十)。这差距,就是阶层碾压的细节啊!
3. 筒瓦 vs 合瓦:屋顶的“结构内卷”
筒瓦和板瓦(图11),是宫殿、寺庙屋顶的基本配置。豪华的半管式筒瓦就像给屋顶装了一排排水管,高端大气上档次。平民怕掉脑袋,只能用合瓦,其实就是把普通板瓦玩出花样,一块凹面向上当接水槽,一块凸面朝下当防雨盖。要是实在没钱讲究,那就只能让板瓦(仰瓦)独撑场面,连个盖瓦搭档都请不起!(图12)
四、瓦片的“阶层潜规则”:越界?后果很严重!
在古代,瓦片的使用规则,就是一条阶层红线,越界者必受严惩。唐朝法律规定:“诸假官,不得用赤黄为饰……违者,杖一百。”这里的赤黄,就是琉璃瓦的颜色,普通官员用了,直接打板子。
到了明清,规则更细:亲王世子的府邸,只能用绿瓦;郡王用灰瓦(但比平民的青灰瓦精致);平民百姓,连瓦当有纹饰都算僭越。
古代瓦片的“阶层潜规则”,本质是皇权对社会的视觉管控,让每个人看屋顶知身份,乖乖待在自己的阶层里。
五、瓦片的“逆袭之路”:从身份象征到文化符号
虽然古代瓦片被阶层绑架,但到了现代,它们终于挣脱了身份枷锁,变成了文化符号。现在,琉璃瓦可以用来装饰民宿,青灰瓦可以盖成网红咖啡馆,草瓦可以做成艺术品展览。
比如苏州、杭州一些古镇和园林,用青灰瓦铺成地面、墙面,变成文艺青年打卡地;北京的一些胡同改造,用琉璃瓦做装饰,既有历史感又时尚。瓦片们终于不用再内卷身份,而是靠颜值和文化底蕴圈粉无数。
回望古代瓦片的“身份内卷史”,其实是一部浓缩的“社会阶层史”。从皇家的氪金琉璃到平民的青铜草瓦,瓦片们用颜色、材质、样式,默默书写着阶层密码。如今,这些身份标签早已消散,瓦片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让我们在雨天听着瓦当滴水的声音,还能遥想古代那些内卷的趣事,也算一种奇妙的穿越吧!
要是你穿越回古代,是愿意住黄瓦金銮殿,还是青瓦小竹楼?不管选哪个,记得先看看“瓦片使用说明书”,别一不小心僭越了,毕竟古代的瓦片内卷,可比现代职场刺激多啦!
作 者 / Authors:
顾颖颖,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化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催化降解、电化学分析和电催化制氢等。擅长将科学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进行文创制作。在教学科研之余,开展了多层次的中小学科普和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