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
期刊:
主题:
栏目:百科文艺

瓦片的“身份内卷史”:古代瓦片分类与阶层使用指南

The ‘Internal Struggle for Status’ of Tiles: A Guide to Ancient Tile Classification and Hierarchical Usage


作者:顾颖颖*
 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学学院 上海
*通信作者:顾颖颖;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学学院 上海
科学与人文艺术, 2025, 2(2), 27-31; https://doi.org/10.12414/sha.250723
提交日期 : 2025年06月18日 丨 录用日期 : 2025年07月25日 丨 出版日期 : 2025年09月03日
课题资助:自筹经费,无利益冲突需要说明
引用本文
摘 要:
中国古代瓦片是建筑等级制度的直观体现,形成严格的“材质-颜色-样式”三重身份标识体系。本文以幽默的方式简要介绍了不同阶层在瓦片材质、颜色规定、瓦当纹样和瓦片样式上的显著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瓦片已经挣脱了身份枷锁,蜕变成了文化符号,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关键词:建筑;瓦片;瓦当;等级制度;阶层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tiles served as ‌visual manifestations of architectural hierarchy‌, establishing a strict tripartite identity marker system based on ‌material, color, and style‌. This article humorous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ile materials, color regulations, tile patterns, and tile styles among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With societal evolution, modern tiles have ‌cast off their status shackles‌, transforming into cultural symbols that bridge past and present.
Keywords: Architecture; Tile; Eaves tile; Hierarchy system; Social strata
 
--

       在古代,瓦片可不只是遮风挡雨的打工人,更是一场身份内卷的“大戏主角”。从皇家宫殿到平民草庐,瓦片的材质、颜色、样式,就像一张张“阶层身份证”,悄咪咪地划分着社会等级。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古代瓦片那些“拼身份”的事儿,看它们如何在内卷中玩出花样!

一、瓦片的“出身血统”:材质决定起跑线

1. 琉璃瓦:皇家专属“氪金皮肤”

       琉璃瓦绝对是瓦片界的“皇室宗亲”,浑身散发着“氪金玩家”的气息。琉璃瓦制作工艺复杂,得先用粘土烧制成瓦胚,再涂上含有金属氧化物的釉料,二次烧制后,釉料在高温下变身,呈现出金灿灿、绿油油、蓝汪汪的绚丽色彩。

       琉璃瓦是皇家宫殿、坛庙的标配皮肤。比如北京故宫,黄色琉璃瓦铺天盖地,那叫一个贵气逼人(图1)。为啥选黄色?因为在五行中,土居中央,黄色象征皇权,普通老百姓要是敢用,分分钟僭越罪名上身,直接送官府治罪。


图1. 故宫乾清宫(摄影: 顾颖颖)

2. 青灰瓦:士绅阶级的“低调中产”

       青灰瓦是古代建筑里的“中坚力量”,属于士绅、富商阶级的“低调中产”。它制作相对简单,粘土烧制后自然冷却,表面形成青灰色的氧化层,朴素中带着几分文艺范。

       在江南水乡,青灰瓦搭配白墙,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图2)。士绅们用青灰瓦盖宅子,既符合身份(不是皇家,不敢用琉璃瓦),又能彰显品味(比普通瓦片精致)。就像现在的中产买“轻奢品牌”,低调中透着“我不差钱”的底气。


图2. 嘉兴新塍古镇(摄影:彭勃苒,上海复旦科技园小学)

3. 草瓦:平民百姓的“青铜皮肤”

       草瓦,其实就是用茅草、秸秆等编成的“简易瓦片”,妥妥的“青铜段位”。平民百姓没钱买高档瓦片,只能自己动手,割点茅草,编成一片片“草瓦”,铺在屋顶遮风挡雨(图3)。


图3. 茅草屋(来源:网易@奇趣放大镜)

       这玩意儿缺点一大堆:怕火、怕潮、不耐用,每年都得翻修。但胜在零成本,符合老百姓能省则省的生存哲学。想象一下,下雨天,茅草屋顶滴滴答答漏水,屋里摆满盆盆罐罐接水,屋内的瓦罐的接水声和屋外的雨滴声,交织成天然的“叹息奏鸣曲”。

二、瓦片的“颜色鄙视链”:颜色不对,地位报废

1. 黄色琉璃瓦:皇权的“独占色”

       黄色琉璃瓦是妥妥的“皇权垄断色”,只有皇家建筑能用。除了皇宫,天坛、地坛等皇家祭祀建筑也能蹭一下黄色琉璃瓦。这颜色象征着天子受命于天,谁敢僭越,就是挑战皇权,分分钟掉脑袋。

       除了皇帝,还有“万世师表”孔子也被特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图4)。1724年曲阜孔庙遭雷火焚毁,雍正帝下诏重修,把孔庙用黄色琉璃瓦里外装修到位,红墙黄瓦,给它换了一张紫禁城同款皮肤。这种帝王符号的战略性挪用,就是搞了一次意识形态的精装修,暗示再厉害的学问也得在皇权的屋檐下,是皇权对儒教的“收编”。


图4. 孔庙奎文殿(摄影:顾颖颖)

2. 绿色琉璃瓦:贵族的“特权色”

       绿色琉璃瓦是贵族、寺庙的“专属色”,属于氪金玩家的“进阶皮肤”。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王爷、贝勒的府邸,以及大型寺庙(如少林寺、大相国寺等 ),可以使用绿色琉璃瓦。铜绿釉彩象征着尊贵与祈福,既比黄色低调(不敢僭越皇权),又比青灰瓦高调(彰显身份)。

       比如清朝恭亲王府(图5),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暗示着主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而少林寺和洛阳大相国寺等寺庙用绿色琉璃瓦,则是为了营造超凡脱俗的氛围,让信徒觉得这地方有仙气。


图5. 恭王府(来源:“去哪儿”)

3. 蓝色琉璃瓦:祭祀的“通神色”

       蓝色琉璃瓦是专混祭祀圈的“通神色”。天坛、社稷坛是它的主场,毕竟人家是“天庭驻人间办事处”的指定建材。凡人想用?先问问玉皇大帝同不同意!蓝色寓意青天,也表达对上天的敬仰。工匠们在琉璃中加入钴料,这是古代最高级的限量版蓝色颜料,阳光下釉面反射幻彩,远看像给屋顶泼了一瓢银河,近观则能发现釉层里暗藏星辰般结晶。

       北京天坛祈年殿用的就是蓝色琉璃瓦(图6),蓝瓦直接对话苍天,相当于给建筑开了“天庭VIP通道”,让帝王作为“天子”沟通天地。工匠们甚至要算准烧制的黄道吉日,生怕釉色不够通神。


图6. 祈年殿(摄影:顾颖颖)

4. 青灰瓦:平民的“安全色”

       青灰瓦的颜色,就是古代平民的“安全色”。它既不鲜艳,也不惹眼,完美符合低调做人生存法则。不管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院,青灰瓦都是标配。

       这颜色看似普通,实则暗藏智慧:青灰色耐脏,下雨一冲就干净;颜色朴素,不会被官府盯上(怕你僭越)。

三、瓦片的“样式内卷”:细节里的身份密码

1. 瓦当:屋顶的“身份铭牌”

       瓦当,就是屋檐最前端的瓦片装饰,堪称古代建筑的“身份铭牌”。皇家建筑的瓦当,常用龙纹、凤纹,霸气侧漏;贵族府邸的瓦当,多用狮子滚绣球、牡丹花纹,富贵逼人;普通民居的瓦当,最多刻个“福”字、“寿”字,朴实无华(图7)。


图7. 扇形桃花瓦当和“寿”字滴水瓦(摄影:顾颖颖)

       比如秦始皇陵寝殿的瓦当(图8),刻着夔龙纹,气场两米八,彰显千古一帝的霸气。而汉代未央宫使用的四神兽瓦当(图9)则是瓦当界的天花板。它包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纹饰,分别象征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也对应着四季。青龙代表春季的生机,朱雀象征夏季的光明,白虎体现秋季勇武,玄武寓意冬季沉稳。而普通民居的瓦当,可能就是简单的几何图案,毕竟吃饱饭比啥都重要。

图8
图8. 秦始皇陵夔龙纹瓦当(来源:西安发布)
图9
图9. 四神兽瓦当(来源:搜狐@瑞视觉V,王子瑞摄)

2. 滴水瓦:屋檐的“排水艺术”

       滴水瓦是屋檐的“排水担当”,同时也是“艺术担当”。下雨天站在下面,能体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BGM(图10)。


图10. 雨天“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景(摄影:周逸之,上海复旦科技园小学)

       皇家建筑的滴水瓦,雕刻精细,可用五爪龙纹,雨水从龙嘴流出,美其名曰“龙吐水”;亲王建筑的滴水瓦,可用麒麟纹;士绅之家的滴水瓦装饰多为花瓣形、如意形,讲究一个精致;平民建筑的滴水瓦,基本就是光板,能排水就行,要啥艺术,甚至于滴水瓦超过三寸直接拉去官府打屁股(杖六十)。这差距,就是阶层碾压的细节啊!

3. 筒瓦 vs 合瓦:屋顶的“结构内卷”

       筒瓦和板瓦(图11),是宫殿、寺庙屋顶的基本配置。豪华的半管式筒瓦就像给屋顶装了一排排水管,高端大气上档次。平民怕掉脑袋,只能用合瓦,其实就是把普通板瓦玩出花样,一块凹面向上当接水槽,一块凸面朝下当防雨盖。要是实在没钱讲究,那就只能让板瓦(仰瓦)独撑场面,连个盖瓦搭档都请不起!(图12)

图11
图11. 瓦片结构示意图(AI生成)
图12
图12. 合瓦、仰瓦屋面示意图(AI生成)

四、瓦片的“阶层潜规则”:越界?后果很严重!

       在古代,瓦片的使用规则,就是一条阶层红线,越界者必受严惩。唐朝法律规定:“诸假官,不得用赤黄为饰……违者,杖一百。”这里的赤黄,就是琉璃瓦的颜色,普通官员用了,直接打板子。

       到了明清,规则更细:亲王世子的府邸,只能用绿瓦;郡王用灰瓦(但比平民的青灰瓦精致);平民百姓,连瓦当有纹饰都算僭越。

       古代瓦片的“阶层潜规则”,本质是皇权对社会的视觉管控,让每个人看屋顶知身份,乖乖待在自己的阶层里。

五、瓦片的“逆袭之路”:从身份象征到文化符号

       虽然古代瓦片被阶层绑架,但到了现代,它们终于挣脱了身份枷锁,变成了文化符号。现在,琉璃瓦可以用来装饰民宿,青灰瓦可以盖成网红咖啡馆,草瓦可以做成艺术品展览。

       比如苏州、杭州一些古镇和园林,用青灰瓦铺成地面、墙面,变成文艺青年打卡地;北京的一些胡同改造,用琉璃瓦做装饰,既有历史感又时尚。瓦片们终于不用再内卷身份,而是靠颜值和文化底蕴圈粉无数。

       回望古代瓦片的“身份内卷史”,其实是一部浓缩的“社会阶层史”。从皇家的氪金琉璃到平民的青铜草瓦,瓦片们用颜色、材质、样式,默默书写着阶层密码。如今,这些身份标签早已消散,瓦片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让我们在雨天听着瓦当滴水的声音,还能遥想古代那些内卷的趣事,也算一种奇妙的穿越吧!

       要是你穿越回古代,是愿意住黄瓦金銮殿,还是青瓦小竹楼?不管选哪个,记得先看看“瓦片使用说明书”,别一不小心僭越了,毕竟古代的瓦片内卷,可比现代职场刺激多啦!


作 者 / Authors:

顾颖颖,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化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催化降解、电化学分析和电催化制氢等。擅长将科学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进行文创制作。在教学科研之余,开展了多层次的中小学科普和创新活动。

由此登陆,开启投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