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
期刊:
主题:
栏目:名家讲坛

刀郎作品“花妖”中的美妆:胭脂

The Cosmetic in Dao Lang's Work "Hua Yao": Rouge


  王利民*

通信作者:王利民;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上海

科学与人文艺术, 2024, 1(1), 0-0; https://doi.org/10.12414/sha.240411
提交日期 : 2024年11月02日 / 修定日期 : 2024年12月13日 / 录用日期 : 2024年12月18日 / 出版日期 : 2024年12月25日
引用本文
摘  要:本文探讨了刀郎歌曲《花妖》中“胭脂”一词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美妆历史中的地位。文章首先以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诗为引子,介绍了“花妖”歌词中的爱情主题,并与传统的“人面桃花”诗意作比较,呈现了跨越时间的情感表达。接着,文章分析了胭脂作为美妆产品的历史,追溯其起源及制作过程。胭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通过使用红蓝花的花瓣提取红色素,古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化工分离技术。胭脂在古代的使用不仅限于化妆,它还被作为一种药物。文章通过古代文献与现代学术观点,展示了胭脂在中国古代女性妆容中的重要地位,并揭示了胭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刀郎;花妖;胭脂;传统美妆;历史与文化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word "rouge" in Dao Lang's song "Flower Demon"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eauty. The article first takes the Tang Dynasty poet Cui Hu's poem "Peach Blossoms on a Human Face" as an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the love theme in the lyrics of "Flower Demon" and comparing it with the traditional poetic meaning of "Peach Blossoms on a Human Face", presenting an emotional expression that transcends time. Nex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rouge as a beauty product, tracing its origin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 history of roug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By using the petals of red and blue flowers to extract red pigments, ancient people had already mastered advanced chemical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e use of rouge in ancient times was not limited to makeup, it was also used as a medicine. The article showca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rouge in women's makeup in ancient China through ancient literature and modern academic perspectives, and reveal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oug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Keywords: Dao Lang; Flower demon; Rouge; Traditional beauty makeup; History and Culture
 

       深秋,飘香的是桂花,飘落的也是桂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室外雨急,室内雨歇,盏盏灯火,映红了一张张生稚的面容;抬望眼,十二花神天上来,刹那间已闻到长安韦曲飘来的桃花香味......。

       十二香,最忆是桃花。桃花是三月月令花,咏其诗词何其多,最有名者非唐人崔护题都护南庄所莫属。据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时值清明,独自踏青城南,忽见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便叩门求饮,一美丽少女打开门,给其水喝,崔护一见顿生爱慕。次年清明,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故事结局是:虽遭磨难,但相爱二人最终喜结良缘。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不得之情思。

人面桃花的故事

       虽隔千年,人面桃花诗其意境与刀郎先生之歌词花妖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共同诉说着六道中不知情为何物的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刀郎花先生花妖歌词讲述的是跨越时间空间生死轮回的凄美爱情故事;人面桃花则是一生一世有情人终成眷喜剧大团圆故事。花妖故事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二,苦苦追求,可命运无常,时空错乱,二千年轮回,仍未重逢,然而不改承诺,坚守心愿。花妖故事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最终形成了一种感天动地情感力量。

       花妖歌词写道“我是那年轮上流浪的眼泪,你仍然能闻到风中的胭脂味,我若是将诺言刻在那江畔上一江水冷月光满城的汪洋”,歌词凄美感人,催人泪下。歌词描绘到:书生和小姐一见钟情,互相赤忱忠贞,书生对小姐刻骨铭心的前世记忆,不是女子的颜容和装束,而是心爱女子身上特有的女儿气息:胭脂味。   

刀郎演唱花妖

       “色声香味触法”是人的六根,味觉是人类特有对世界的感应,不需要逻辑直达心灵。刀郎先生在歌词中独用“胭脂味”来表现书生对女子的深深之记忆,这里暗合普鲁斯特效应。

       普鲁斯特效应(Proustian Effect)指的是只要曾经闻过和品尝的味道就能够唤起人们特定的记忆和情感反应,因嗅觉系统与大脑中的情感中枢相连。普鲁斯特效应是由感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你吃到许久未曾品尝到的家乡菜时,便想到了儿时与外婆相处的场景,外婆那慈祥的面容就立即出现在你眼前;当闻到某种香味时,忽然想起这是妈妈的气味……

       刀郎歌词提及的胭脂是古代一种美妆日用品,可以涂于嘴唇,也可作腮红,涂摸于面颊,还有腮部,颜色多为红色暖色调,可以使得脸部细嫩红润,增加美感。

       胭脂又称焉支、燕支,燕支一说, 据考证是从焉支山(今甘肃永昌、山丹)等地区所产植物红蓝花(即红花,菊科红花属)所制取。西晋崔豹所著《古今注》曰:“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尔。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

红蓝花

       又《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记载当时匈奴人哀叹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西河旧事记载大量古地理特征,如“姑藏城”,“姑藏城,秦月氏戎所据,匈奴谓之盖藏城,语讹为姑藏也”。“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亦有松柏巨木,其水草美茂,宜畜牧”。《齐民要术》卷第十引《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祁连山有仙树。人行山中,以疗饥渴者,辄得之。饱不得持去。平居时,亦不得见”。燕支相传为匈奴女性使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将其带回中土,当这种植物传入汉地以后,被称作“红蓝花”,用该植物制得的“燕支粉”便称之为胭脂。

       胭脂的另外起源记载是五代马编的《中华古今注》,书中云 “燕脂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处,故称燕脂。”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粉,涂在面颊上,这种脂粉被称之为‘燕脂’,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可见我国殷商时期人们利用原始植物发明了胭脂。

       胭脂的第三种说法见于《古今注》,曰“燕支, 叶似蓟,翻以蒲公, 出西方, 土人以染, 名为燕支。中国亦谓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 谓为燕支粉。今人以重绛为胭肢, 非燕支花所染也, 燕支花自为红蓝耳”。胭脂产自于波斯、中亚一带也为一说也。

       从植物学角度看,红蓝花菊科红花属植物,别名红花,也是中医常用的药材之一。其入药部位为干燥的花,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其具有活血通经、祛痕止痛之功效。黄蓝颂曰: 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本草云,红花,二月、八月、十二月皆可以下种,雨后布子,如种麻法。初生嫩叶、苗,亦可食。其叶如小蓟叶。至五月开花,如大蓟花而红色。

       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其中红色素是用来制作胭脂的最常用的原料;在红蓝开花正盛时,整朵摘下,然后制作成胭脂色素。正如唐代李中的咏红蓝花诗所云:“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形象地表达了红花绝世艳丽色彩与广泛功用。

       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用红蓝花制作胭脂之法是:“取蓝花捣以水,洮去黄汁,作饼如手掌,著湿草卧,一宿便阴干。欲用燕支,以水浸之,四日,以水洮黄赤汁,尽得赤汁而止也”。

      《王祯农书》中也有关于这种胭脂的相关记载:晒红花法:“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绞乞,著瓮器中,以布盖上。……以染真红及作燕脂,其利殊博也。” 说明了当时红花胭脂的普及和流行。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红花胭脂的制作方法:“预烧落藜,藜、藋及蒿作灰,以汤淋取清汁,初汁纯厚太酽,即杀花,不中用,唯可洗衣;取第三度淋者,以用揉花,和,使好色也。……”

       以下详细介绍《齐民要术》中所载“作燕脂法”:

      (1)摘花:天刚亮时,红蓝花上还带着晶晶闪亮露水,趁此时光将其摘下,放入篮子里。

      (2)杀花(去除黄色素):红蓝花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要去除黄色素,保留红色素,俗称杀花。红色素和黄色素分子式为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左:红蓝花黄色素;右:红蓝花红色素

       从红色素和黄色素分子式可以看出:黄色素分子中含有二个苯酚环,而红色素分子是一个苯酚环和一个苯醌,因此含有苯醌环的红色素共轭性强,显示颜色效应则为红色;再者红色素中有烯醇式结构,从红色素和黄色素二者结构决定性质来看,红色素比黄色素酸性强,因此红色素分子易溶于碱性溶液而不易溶于酸和水。古人把新鲜采回来的红蓝花捣烂,用水反复洗涤,初步去除部分黄色素,然后再用酸性的“粟饭浆清”或是乌梅水进一步加强去除大量的黄色素。

      (3)提取(溶解红色素)。将红蓝花放在草木灰汁等碱性溶液中反复揉洗,利用红色素结构显酸性的特点,将红色素溶解到碱性溶液中,从而得到富含红色素的溶液。聪明的古人已经掌握了现代精细化工生产中的碱溶酸析的分离纯化原理。

      (4)中和。将碱性的红色素溶液,选择酸性的石榴汁(醋或者酸饭浆)来进行酸碱中和,使得红色素沉淀而析出。

      (5)过滤干燥。将所得到的红色素悬浮液进行过滤,得到红色素膏状物然后装入袋子中悬挂,进一步滤去清液,得到半干红色素,阴干即可。

       胭脂粉制法:胭脂形态最初是粉状。《齐民要术》记录如下:下白米粉,大如酸枣(粉多则白),以净竹著不腻者,良久痛搅。 盖冒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著白练角袋子,中悬之。 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

       把白米粉加入到去除黄色素的红花红色素的液体中,用干净的竹筷长时间的搅拌,让红色元素吸附于米粉,盖上盖子让其彻底沉淀,倾去上层清液,把得到的红色固状物倾倒于熟绢缝制的尖角袋子里,尖角朝下悬挂滤去清液,当半干半湿时,取出捻成小瓣,状如半颗大麻子,阴干,燕支(胭脂粉)就初步制作成功,也被称之为正胭脂。

       胭脂最重要的着色原料是红蓝花中红色色素。在米粉中、油脂中、绵片中加入红色素即可制得红粉状、脂膏状和片状的胭脂。以下为脂状胭脂制法。

       脂状胭脂制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有脂状胭脂制法记载。“作手脂法”:“猪胰一具,白芷、桃仁碎各一两,辛夷各二分,冬菰仁二分,细辛半分,黄菰、栝蒌仁各三分。以油一大升,煮白芷等二三沸,去滓。按猪胰取尽,乃内冬菰、仁末合和之,膏成,以涂手掌,即光”。通过动物脂可调制脂状胭脂,然后加入红色素形成 “胭脂红”。

       片状胭脂:唐《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二中记载的造胭脂法:“以生绢滤之, 渐渐浸叠絮上, 好净绵亦得,其番饼大小随情,每浸讫,以竹夹如干脯猎于炭火上炙之燥,复更浸,浸经六七遍即成,若得十遍以上,益浓美好。 ”此中描述将绵浸入红色液体中制成的片状胭脂。

       一般来说, 胭脂既可以用来涂面,又可以用来点唇, 并且用胭脂来点唇的这种化妆方式, 一直延续到清末。胭脂除用作化妆和绘画原料外, 在古代还被当作药物使用。祖先给留下有关胭脂的浩瀚文献,我们应该发掘继承光大。

        汉代诗歌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诗中描写一位脸颊涂红妆的少女,纤纤素手扶倚栏杆,正在观赏美景。

      《开元天宝遗事》记录:“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描述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 女子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足见脂粉之厚。

 
左:唐女俑法国吉美博物馆藏;中:唐锦衣女俑新疆阿斯塔纳出土;右:唐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

       宋代妆容崇尚妆感淡雅、脂粉浅薄审美倾向,如:柳永《两同心》中“嫩脸修蛾,淡匀轻扫。” 晏几道《菩萨蛮》“娇香淡染胭脂雪”。康与之《满庭芳》 “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秦观的《南歌子》: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这首词描写的是女子独倚栏杆苦苦等待心爱之人归来,词的上阙是对女子梳妆过程的描写,用香墨勾勒弯弯的眉毛,将脂粉淡淡匀于面中,身着蓝衫和黄裙,独自倚栏杆默默无语的涂着口红。

 
历代花钿

       唇妆在古代又称点唇,今天的口红在古代则称为唇脂或口脂。早在先秦时期,己经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红润的现象。汉代妇女己经知道用红色的“口脂”来美化嘴唇,称为“点唇”。所谓点就是不将上下唇全部涂满,而是在下唇中间部位‚涂成一大圆形点,像一样红艳动人,即“樱桃小口”。唐代以后,因受眉式多样化的影响,点唇的式样也丰富起来。

      《莺莺传》里就有张生赠莺莺口脂的记载 “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宋以后妇女唇式最为崇尚浓艳娇小的樱桃小口如宋代贺铸“相逢一笑金难买,小樱唇! 浅娥黛”。

历代唇妆
 
左:唐《弈棋仕女图》;右:晚唐弈棋贵妇绢画

      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记载当时妇女的各色口脂有十余种之多。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工巧、洛见殷、淡红等。可谓名目繁多,美不胜收。古来描写口脂的作品也数不胜数,白居易诗 “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

左:唐·宫乐图;中:宋·执扇仕女图;右:明·唐寅蜀宫妓图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有对胭脂的描写:“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 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 也不是一张, 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 里面盛着一盒, 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上卖的胭脂不干净, 颜色也薄, 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 淘澄净了, 配了花露蒸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 抹在唇上, 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 抹在手里, 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 果见鲜艳异常, 且又甜香满颊。”,由此可见,红楼人物对胭脂喜爱程度,胭脂是其日常美妆的必用之品。

红楼梦平儿理妆
 
胭脂膏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红蓝花开了又开,胭脂汉红又今红,上下几千年,黄河东流,大漠孤烟,只在弹指谈笑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大自然花鸟草虫、山川日月雪月中,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里……在生命直感观照中,去领会、去感受、去体悟……“无苦集灭道”,乃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清·雍正内洋彩瑞果纹外胭脂红釉杯一对

作 者 / Authors

王利民,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稀土助染助鞣协作网专家组成员、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博士,美国康乃尔大学化学生物学系以及德国明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开设特色课程《化学与艺术》,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理解科学,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的美,在艺术中发现科学的美,同时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课程采用影视、动漫、实验、舞台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演绎,翻转课堂,现场艺术创作。《中国科学报》、光明网、上观新闻、《青年报》、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科学网、新民网、以及“上海教育”微信公众号、“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多家媒体报道。


本文是一篇遵循创作共用许可证(CC BY 4.0)的开放获取文章,版权为本文作者所有,许可证持有人为澳门科学出版社。
This article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that follows the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C BY 4.0),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nd the license holder is Macao Scientific Publishers, Macao, China.
由此登陆,开启投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