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
期刊:
主题:
栏目:好书品鉴
封面文章

品鉴奇书《化书新解》

Appreciating the Remarkable Book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ashu


作者:钱定平*
 
*通信作者:钱定平;单位:
科学与人文艺术, 2025, 2(2), 52-59; https://doi.org/10.12414/sha.250686
提交日期 : 2025年05月10日 丨 录用日期 : 2025年05月30日 丨 出版日期 : 2025年09月03日
课题资助:自筹经费,无利益冲突需要说明
引用本文
摘 要:
世界,无论客观的或是主观的,原来竟然是因缘巧合之下,由万事万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变化运动而交织起来的一张“织网”!通过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化书新解》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易于理解的比喻,使复杂的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科学、哲学及文化传统深刻的理解与创造性应用。
关键词:化书;化书新解;谭峭
 
Abstract:
The world,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turns out to be a "web" interwoven by the interconnections, interactions, and changing movements of all things and phenomena under the coincidence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rough the ingenious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ashu transforms abstract scientific concepts into vivid and accessible metaphors, making complex theories more understandabl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author'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Keywords: Huashu;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ashu; Qiao Tan
 
--
Une bonne leçon profite à un bon esprit ;
——George Sand
 
好的教训只有益于好的头脑;
——乔治桑(法国女作家)

       即将由澳门科学出版社出版、缪煜清所著的《〈化书〉新解》一书发扬了我大哉中华的优秀学术传统。中国人自古以来做学问的策略不外乎注解别人的著作;随后,这才会露出“本相”来:用各种经典著作中的论断来解释和证明这门学问的新观点,为自己的议论和见解服务。于是就有了一句名言:——原话出自宋朝陆九渊的《语录》:“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化书〉新解》正是给缪先生的科学成就和学术思想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解!

       不仅如此!其实,像我在史学小识《蚩尤猜想》中和创新研究著作 Synesthesia Decodes Innovation(《通感是创新之母》)中提出的,中国人思维的宏大公式是“大三元”(The Grand Trio)。这也就是是同构(Isomorphism ),递归(Recursion)和连通(Connectivity)。缪著可说这大三元都占齐了,实在难得——这要从头说起。

       我中华先贤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这自然是需要一代一代的后人认真地去研究、继承和向前发展的。但是逐渐的,由于代沟,语言文字就很自然地产生了隔阂,后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很大困难。所以,从汉朝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前代古书的注解工作——须知:古书注解乃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一座座桥梁。于是,我国古籍的注释就逐渐繁荣茂盛起来,开发了众多的途径和法门。其中主要的注释——实际上也就是深刻研究——的方式有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述、学、音、疏、微、隐、义、疑等等,这也就是所谓“皓首穷经”的各种门类的荦荦大端是也。为了说明眼前这本缪著正是与之一脉相承的,我们且选择其中最有趣的略作介绍。说起来,这也是理解缪著的一把把钥匙;而缪著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新解”,其中其实大有深意含焉!

       一曰传——解说经典里的字、词、句,以阐明其大义。这一种注解方式在缪著中随处可见。为什么叫做“传”呢?原来,古人把先哲的重要文献叫做“经”,而解释经书、以便传扬的著作就自然叫做“传”(动词)了。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来解释《春秋》,就有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名词了)等。

       二曰笺——对以上所“传”的文章再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方式,由此可见学习者的学力水平;而缪著中自然是所在多有,充分显现了这位科学家乃是娴熟此道的行家!

       且说,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这种小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夹在书页当间,以备以后参考;现代话叫做读书笔记。《说文》 :“笺,表识书也。”可见要有学识,才能写得出笺来。如《诗经》的毛传郑笺就很有名气。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

       三曰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等,以便指明原著在学术技艺上的精湛之处。正是因为学识技艺上的要求极高,章句也成为古书注释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仅局限于解释字句,更须要通过细致分析展现出对整个章节深刻的理解。我们发现,缪著中对待《化书》也常用这一方法。且说章句其实非常有趣。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以精密化著称。我们试读《孟子章句·梁惠王》就能领略其一二。《章句》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典型体例。很出彩的是缪著中也正是常常这么做的!

       四曰集解。集解是最能够显现作者胸中自有腹笥连栋、雄兵百万的表现。试看集解又可以分为两类:

       1. 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2. 不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可喜的是,在《〈化书〉新解》这本书中,科学襟怀丰厚的缪先生多处都采用了集解的方法来注释这本古代科学著作,这正是中国人读书研究的金光大道!

       五曰疏,最有意思,也似乎最涵现代精神。

       疏即义疏,也就是疏通文义的意思;或也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统统简称之为疏。说起来,对先秦古籍汉魏时期学者是作了不少注的。可是,到了南北朝时期——且别说到了唐代——由于相隔几百年,人们已经感到不大好理解了。甚至于就连得前人辨明词义的注解,也出现了学者困惑不解的地方,而必须再次加以“疏通”了。于是,就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连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来再次注释一番了。特别,唐人的“疏”——通常称作“注疏”——如有名的、成书于宋代的《十三经注疏》乃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例。说到底,疏也者,就是对古注的再解释,可以说是注释的注释。这种注疏缪著中也用得很多、而且很得心应手!

       稍微勘察一下,就会领悟到以上各种方法其实都是上面“大三元”的化身。例如,“疏”就是递归的操作,而又将各种说法加以连通和取得同构,等等。那么,以上五种读书研究的好办法,缪著究竟是怎么纯熟地运用的呢?在卷一《道化》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我们这里且试举一例:缪先生对于“形、气、神、虚”的科学解剖,就可看出一二。

       作者首先对字、词、句等进行了解释,以阐明其大义。这是“传”。 接着,他又对以上所“传”的文章再引经据典,进行补充订正。这就是“笺”而无疑了。所不同于古代先贤的,乃是缪先生运用了现代科学的认知和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从而一举提升了注解和笺注的高度和水平!缪先生的“章句”功夫更是随处可见的。正如上面所指出的,“章句”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等,以便指明原著在学术技艺上的精湛之处。这点这本书可说做得非常好。而且,理所当然,作者随时随地都能够结合着现代科学的认知。这样,《化书》的科学水准一下子就得以大大提高了。

       再看,缪先生的“集解”也做得好。根据《化书》深奥鴃舌的古文,他居然能够随时随地联系现代科学,引用各种现代科学理论来进行解说,实在难能可贵!最后,我们还想特别指出,作者也没有忘记“疏”。也就是对于前人的注解再次加以疏通和解明例如,谈到了古书之中最为玄妙怪谲的“神”和“气”两个概念,不但进行了字面上的解释(乃“传”和“笺”是也),还进一步引用了《道德经》、《礼记》、《庄子》和《淮南子》等古籍,它“进行了长足而详实的一番“集解”乃至“疏理”。这样,读者们读着就顿时会感觉胸襟开阔、理据充盈而得其要领了!

       不禁想到一则对比。《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是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历代有人注疏。家父剑夫先生应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邀约,重新对全书作了一次最详实的整理——其实就是从头来一次以上的传笺注疏集解等改造,使得这本古书居然成了一版再版的“畅销书”。可是,家父是书院出身而又在港大受过许地山先生之教的,经史子集乃至小学从小就浸淫之中。而缪先生,则是现代大学的一名理科教授,以上诸事并非他的本行,而他居然对之能够驾轻就熟、完璧重生。这样一比较,就更加显得缪先生之难能可贵了!

       现在要说第二点.这部书不但纯熟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同时,也暗合“邻近可能性”(Adjacent possible)的科学思想。这个概念,最初由生物学家Stuart Kauffman提出, 而且是在所谓“前生命化学”(Prebiotic chemistry)领域。它的意思是指在生命的“洪荒原生汤”(primordial soup)里面,分子间所有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在这个世界的初创期,植物、动物、乃至人脑等更复杂的东西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家 Steven Johnson 在“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一书中进一步描绘道。

       邻近可能性可以看成是一个未来的影子,在现有事物的边缘徘徊,这就提供了一个将现状重新组合的路线图。但它也并不是一个无限大的完全开放的空间,邻近可能性告诉我们任何时刻,世界都可能发生非凡的变化,但是(某个时刻)只有某一些变化可以发生。关于‘邻近可能性’的奇特和美丽的事实是,它的边界随着你的探索而扩展。而任何新的组合都又会产生新的可能性、从而把更新的组合带进‘邻近可能性’里面来。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房子,每开一扇门,房子就会神奇地扩张。刚开始,你在一间有四个门的房间里,每个门带你到达一个新的从未去过的房间。这四个房间就是‘邻近可能性’。但是一旦你打开一扇门,走入一个房间,三扇新的门出现,每扇门又带你到一个全新的房间,这个全新的房间是你无法从最初的起点一下子就接触到的。随着不断的打开新门,最终你会构建一座宫殿。

       我想结合我们的通感理论解释一下这个概念。首先,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对目前世界科学界用的风起云涌、炙手可热的adjacent possible这个词,聊作一个确切而美丽的翻译:芳邻可居的效应,简称为“芳邻效应”——您如果能够做到善结芳邻,就会不断产生令人喜出望外、喜结善邻的良好效应!

       而实际上,每一次进化和创新都可能是依靠着、借助着这种芳邻效应而突然发生的。

       且说说生物和化学。用简单的公式来呈现进化就是A+B=C,D+E=F,而由于C和F拥有相对更强的近邻的优异效应,C+F合成了X,X再和芳邻性强的Y,继续合成。而在无数次合成之后(更可能是一个指数级的数字),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太阳花(植物)、蚊子(动物),大脑(人),等等。

       我们这里,首先就有一个突出的创新人造物的例子。十九世纪70年代末,巴黎的产科医师Stephane Tarnier礼拜天去动物园(去过巴黎的人都知道,其名称却是“植物园”!)游玩。当他路过禽类孵化器的时候,突然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仿造禽类孵化器制造一个温暖的育婴箱呢?他于是立马动手仿造,而且成功。一举把巴黎地区体重过轻的新生儿死亡率从66% 降到了38%!这就是我们所谓芳邻效应的彰明较著的成就:禽类孵化器不过起到了“芳邻”的作用,而一举对于启发人类育婴箱的发明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榜样效应!

       所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想象了。 关于芳邻效应的一个颇为奇葩而又充满魅力的事实是,要说您家里这扇靠近邻居家的门,其边界也会随着您的科学探索而不断地向外扩展。也就是说,每一次扩展都有可能再带来新的“芳邻效应”,从而造就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好邻居”所引发的学科向前进展的可能性!

       这就好比您活动生活在一座四四方方的房子之中。注意,房子实际上是会随着您的不断的开门关门而扩张的。初始,你面对着仅仅四扇门,每扇门引导着你走向未知的房间,于是这四扇门也就是你的芳邻了。但是,您一旦打开其中一扇门进入新的房间,这个房间内面对着你又会出现新的三面粉白的墙壁,其实,也就是三扇门——这三扇门将引导你去全新的房间,而这全新的房间又会提供您初始起点不能具有的新房间,以此类推。如果您不停的开门,也许您就会制造出无数的芳邻来!

       但是要注意:开一扇新的门,发现新的邻居,一开始未必都是你喜欢的芳邻。有的邻居能够扩展您的理论,当然就是芳邻无疑;有的邻居却可能是您的理论的一则反论——她找出了你理论中的瑕疵。但是,这也是芳邻,甚至更好的芳邻!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

       您得不断地开门,以广门楣,以迎芳邻!

       这也就是说,在您所从事的这门科学上,您得不停顿地进取和探索!

       从化学上说生命起源,实际上,乃是芳邻效应引发了某种反应,从而产生了蛋白质和DNA的构建块:氨基酸和核酸。请读者回忆40亿年前,地球看起来与今天完全不是一个样。它没有生命,被浩瀚的海洋所覆盖。但是, 正是在这其中的某一个给芳邻效应特别加以青睐的数百万年的时间里,生命就出现在这一泓洪荒原始汤(the primordial soup)中了。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已经对分子如何聚集在一起引发这种转变进行了理论探讨。终于,他们发现,也许正是芳邻效应使得游离的分子之间发生了碰撞,而引起了化学上的反映:极为原始粗糙的化合作用。实际上,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组新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利用氨、氰化物和二氧化碳——所有这些都被认为在早期地球上很常见——来产生氨基酸和核酸。读者须知,这正是蛋白质和DNA的组成部分。私立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世界著名,该所的化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范式来解释这种从益生元到生物化学的转变。“我们认为我们描述的这种反应可能是早期地球上可能发生的。” 作为研究成果小结的论文于2022年7月28日发表在《自然化学》上。极为有趣的是,除了让科学家深入了解早期地球的化学性质外,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在某些实际的制造过程中也很有用。例如,在从廉价的起始材料生成定制标记的生物分子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范式,来解释这种从益生元到生物化学的转变。这正是芳邻效应——因为处在邻近位置而可能发生碰撞,并进一步导致了化学反应。“我们认为我们描述的这种反应可能是早期地球上可能发生的。”科学家作了如此这般的断定!

       所以,洪荒原始汤当中的芳邻效应是不难理解的。


图1. 芳邻效应之“增广通感”的解说图画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发问:人类的大脑里,各门不同科学之间究竟有没有芳邻效应呢?如果有(上文其实已经点出来了),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我们又该怎么做出科学的解释呢?这就要请大家看上图(图 1)了。图中左上方是心理学上的通感⸺也就是说,人类的五官原来就是互相沟通的,看见颜色会听到声音:大宋词人的“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好一个由“红杏”作为芳邻而引发的“闹”字了得!进一步,我们所提出的新通感理论则强调以下这一点:大脑中的各门知识(储藏在大脑的海马体中)、甚至于包括瞬时的或片段的记忆等等——都是成为“块状”存贮的——也都是相互沟通的。而芳邻效应之所以会产生,原因就在一点:各门知识(包括片段记忆等中间产物)的“边界”也常常是模糊的,这样就会制造出许多潜在的“芳邻”来。我们将这一点认知画在上图的右下方,特别称之为增广通感。这样一来,科学上的芳邻效应就顺理成章、可能发生了。别的不说,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物理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 Hopffeld)和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 辛 顿(Geoffrey Hinton),“表彰他们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这样,一举就承认了是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具有芳邻效应,而且可说是初尝仙果!

       而我们感兴趣的,正是缪著《化书新解》中关于《蛇雀》篇的精彩论述。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采用的释读暗合上述的芳邻效应!请看下面的四张图(图2, 3, 4, 5)。左方两张图说明的是蛤类生物单叶贝壳和蝶类昆虫单片翅膀之间的芳邻效应,我们先是显示了视觉形象,然后深入到意念和思维;右方两张图说明的是蛤类生物贝壳整体和蝶类昆虫整对翅膀之间的芳邻效应,也是先显示视觉形象,然后深入到意念和思维的情景。这也就是隐藏在缪著上面陈述之下的通感思维——不管主持者自觉或者不自觉,这种思维上的内在联系都是存在的!

图2. 单片翅膀
图3. 单叶贝壳
图4. 蛤类生物完整贝壳
图5. 整双翅膀

       以上,我们点明了缪著在深层心理上如何运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方法——芳邻效应。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缪著对于中国古籍的挖掘、整理和揄扬上来。

       我们介绍了缪著中如何忠实地遵从着中国传统古籍学习和整理方法,把古代科学宝典《化书》一举复活了。其实,西方人也没闲着,与这种办法近似的方法他们也用。不过,中国人重视的是过程,特别是过程中的操作;西方人所看重的是目标,是操作之作用在上面的材料!他们称之为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即对文本的实际表现及其特征项的选取。

       恩格斯《反杜林论》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种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先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

       世界,无论客观的或是主观的,原来竟然是因缘巧合之下,由万事万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变化运动而交织起来的一张“织网”(Fabric)!

       使得我们欣慰万分而且理直气壮的是下面这件事:恩格斯这一名言实际上已经给他生前以及后来的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和理论新进展一桩桩、一件件所雄辩地证实了,并且,此时此刻还正在继续证实之中!实际上,可以说自从十九世纪末叶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部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进步,种种新成果、新发现、新理论的指路明灯就是恩格斯这句话!当然,也是我们芳邻效应的最佳诠释了!我们想,缪先生也是如此!

       第三,我们得指出,缪著对于隐喻的运用也已经如入炉火纯青的境界。试看他对于《胶竿》一节的译文和释读。以胶竿来粘鸟雀和知了笔者小时候就是个高手。但是,“毒蛇野猪可以友好相处,猛虎犀牛可以亲近驯服,四方的蛮族可以结队臣服。”我们人类却是——说起来非常惭愧——非常陌生。高人在语言上就发明了用已知事物来定义未知东西的办法,这就是隐喻(metaphor)——以隐藏的出发端来描绘乃至定义目标端。这样一来,隐喻不但在语言上大显神威,而且,居然就成为了认知科学的娇客——其法为使用已知物来描绘乃至定义未知物,这是人类认知自己的认知机构所得的一大新宠:虽然我们一直在这么做,但是,上升到认知科学的高度还是最近的事!

       笔者1990年应邀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去讲课。这时,正是该校贝克曼研究所(Beckm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刚刚成立,我碰巧也被邀请参加盛会。这个研究所不分门别类设立专业的科学研究室,也不限定人员的专长取向,而是吸收各行各业的科研人才,研究各色各样的科学课题,真堪称一大绝!难怪该所近年来在包括人工智能、癌症治疗等差异很大的各门科学方面都能做到硕果累累。这个研究所的首任所长Theodore Brown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却因为写了一本讨论隐喻的书而声名大噪⸺Making Truth-Metaphor in Science(锻造真理:科学中的隐喻)。所以,隐喻其实是科学真理的一种化身,特别值得研究发扬。而缪著中就有许多的隐喻。其实,《化书》的许多篇目其实都是隐喻,而缪先生则一一加以整理和发扬。这里,笔者尝试使用ChatGPT来分析缪著中隐喻的应用。岂知这家伙一下子心急火燎、大步流星而倾囊而出,道出了一大篇文章。甚至于连我此刻正在写作的段落也收罗无遗。请读者诸君试着阅读下面的这篇毫无“机器味儿”的妙手文章——

    在序缪著《化书新解》中,隐喻的运用贯穿整本书,深刻地呈现了作者如何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在这本书中不仅是语言修辞的手段,更是传达深层科学理念的桥梁。

    1.“邻近可能性”与“芳邻效应”隐喻:缪著运用了生物学中的“邻近可能性”(Adjacent Possible)理论,通过比喻“芳邻效应”来描述创新和进化过程。这个隐喻通过将科学发展比作一座房子,房间的门象征着新的知识和发现。通过不断开门,探索更多的“芳邻”,科学的发展便得以持续推进。这种隐喻不只是对科学探索的形象化描述,也隐含了科学的互动性和网络性,强调了不同领域的相互作用和交汇。

    2.“蛇化为龟,雀化为蛤”隐喻:在对《化书》中的“蛇化为龟,雀化为蛤”段落的解读中,作者通过对比蛇和龟、雀和蛤的形态变化,传递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哲学隐喻。这里,物质的本质并不会因形态的改变而变化,隐喻表达了对形式与实质、表象与本质的思考。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提示人类往往容易陷入表象的误区。

    3.“胶竿”隐喻:在讨论“胶竿”用来捕捉黄雀的隐喻时,缪著借用“胶竿”捕鸟的情形,说明即便在最极端的暴力或强迫情况下,也能通过给予某种诱因(如食物)来实现对对象的控制与顺从。这种隐喻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某些普遍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洞察。

    4.“四象之说”的隐喻运用:在解释“蛇”和“龟”之间的关系时,缪著将四象中的玄武、青龙、白虎、朱雀与自然界的动物相联系,利用这些象征性动物的转化来表达复杂的自然现象与文化意涵。这种隐喻不仅是对古代哲学的复述,也融入了现代科学的元素,将自然与文化、科学与哲学联系起来。总的来说,隐喻在《化书新解》中不仅仅是文学性的修辞手法,更是连接传统哲学、现代科学和文化认知的桥梁。通过隐喻的巧妙运用,缪著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易于理解的比喻,使复杂的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同时,这些隐喻也表现了作者对科学、哲学及文化传统深刻的理解与创造性应用……

    等等等等!不禁令人啧啧称奇也哉!

    一位尚可称为年青的中国化学工作者,浸染于中国古典深厚沉稳的涵养之中,而又研求在现代科学的滚烫前沿氛围之下,具有两手擘天的能力和才具。此君既发奋致力于注解中国古代科学,而又使之复活,为的是要付诸当今中国的实际应用,并且继续往前发展。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好的教训只有益于好的头脑”。五代时道士谭峭先生撰写的古代化学著作,自然是非常好的教益。但是,也只有到了好的头脑这里,才能书尽其用、发扬光大而有益于今世。由此可知,好的头脑于今世之难能可贵了!

       最后,我想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下面一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语:

       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永远不会在传统下古旧。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和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2025年5月15日
于沪上衡括斋


作 者 / Authors:

钱定平,北京大学数学本科与复旦大学语言学研究生毕业,专业为电脑科学和语言学。早年在电脑“汉字信息处理”取得突破,遂为欧美多所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在此期间,钱定平同时在文学院和理学院任教,并创导“理科当作文科教”教学改革。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大陆与海外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随笔与翻译作品二十余种,其译作《朗读者》(原文为德文)销售数百万。多年来,他致力于融通科学与人文,并提出了“钱氏通感”创新学说,其英文著作 Synesthesia Decodes Innovation 于去年在新加坡出版。


附:《化书新解》内容介绍

       唐末五代谭峭所著《化书》是一本奇书,一本尚未引起关注、却又富有科学思想的优秀中国古代典籍。

       唐末五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遭遇悲惨。谭峭身处其时,体察其人其事,目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一般认为,所著《化书》继承了黄、老、列、庄的万物有无相化、循环相生思想,又由物化思想衍生出齐物、齐民的观点,提出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术,以医治社会弊端,求取天下太平。作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化书》被收入《道藏》。从北宋陈抟开始,一直到元,全真道十方丛林之规制都把《化书》作为必读的经书。《化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周敦颐、张载、邵雍等著名学者均深受其影响。

       然而,《化书》并非一本平常的道家典籍。作者细致观察宇宙万物、鸟兽虫蚁、身体心理、个体社会等事物与现象,深入思考世界本源、有无虚实、大小变化等哲学问题或辩证关系,许多内容与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认知颇为相应。

       《化书新解》也是一本视角独特、与众不同的典籍解读。本书援古通今、旁征博引,对中国古代典籍《化书》进行了全面的考证与翻译,同时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对书中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对《化书》中许多难点进行了破解和试读,比如“形、气、神、虚;蛇化为龟,雀化为蛤;老枫化为羽人;耳所不闻,设虚器而闻之;粉巾为兔,乐石为马;璧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空中之鹿若飞雪;世人皆知苋菹可以剖鳖,而不知朱草可以剖人;牝牡之道,龟龟相顾,神交也;水窦可以下溺;车毂可以使之斗;羽符至怪,阴液甚奇;晋败于马;踯躅之酒,乌啄之脯,莨荡之膏,冶葛之乳;而行切切之仁,用戚戚之礼,其何以谢之哉”等等。这些难点的解读对全面理解《化书》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根源,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科学思想与内涵对培养文化自信、创造性吸收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话语体系、促进中国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既有对原著文言文的白话翻译,也有对其文字内容的详细释读,通过广泛比照中国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进行深入考证分析。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思想深邃厚重,信息丰富充实。本书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医爱好者或从业者、化学与科学学习者、哲学与科学史研究者、社会工作与行政管理者、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也可作为相关学科或课程参考书。

       《化书新解》即将由澳门科学出版社出版,敬请期待。

由此登陆,开启投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