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nition, Behavior, and Emotion: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Preventing Verbal Violence in Schools Through Campus Cultural Platforms
一、校园语言暴力与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内在关联
(一)校园语言暴力的定义、表现形式与危害
校园语言暴力是指在校园场景(含线下课堂、宿舍及线上校园社群)中,学生、教师或其他校园成员通过言语、文字、态度等方式,实施的具有贬低、侮辱、嘲笑、排斥性质的行为1,其核心特征是对他人心理与情感造成持续性伤害,且往往缺乏物理暴力的显性冲突形式。
从表现形式来看,校园语言暴力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言语攻击,如使用歧视性词汇(针对外貌、成绩、家庭背景等)、辱骂、威胁性语句;二是隐性冷暴力,包括刻意忽视、孤立排挤、阴阳怪气的调侃,这类行为虽未直接使用攻击性词汇,却通过情感隔绝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压力;三是网络语言暴力,即借助校园论坛、班级微信群、朋友圈等线上平台,发布恶意评论、传播谣言或 “表情包” 嘲讽,其传播范围广、留存时间长,危害程度更甚。
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呈现多维度扩散态势。在个体层面,受害者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长期遭受语言伤害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引发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2;施暴者则可能形成 “语言暴力合理化” 的认知偏差,导致行为模式固化,未来更易引发更严重的暴力冲突。在群体层面,语言暴力会破坏班级凝聚力,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形成 “施暴者 — 受害者 — 旁观者” 的畸形人际关系结构,旁观者因恐惧或从众心理选择沉默,进一步纵容暴力蔓延。在社会层面,校园语言暴力折射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学生将暴力思维带入社会,影响社会文明建设。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共同创造、共享的文化体系,涵盖如校园建筑、宣传栏、文化墙等物质文化,如校规校纪、班级公约等制度文化以及如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核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
校园文化具有三大教育功能,且分别对应 “认知 - 行为 - 情感” 三维导向:一是认知引导功能,通过校园标语、艺术作品、主题展览等文化符号传递 “尊重、包容、文明” 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对语言暴力的正确认知,明确 “语言即文明” 的行为边界,为后续行为规范奠定观念基础;二是行为规范功能,依托制度文化构建约束框架,将 “拒绝语言暴力” 纳入校规校纪与班级公约,通过奖惩机制引导学生规范语言使用,实现认知向行为的转化;三是情感联结功能,借助主题班会、心理剧、文化活动等载体,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营造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情感氛围,减少因误解、冲突引发的语言暴力,为认知与行为的持续性提供支撑。
(三)校园文化与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内在关联
校园文化是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 “隐性防线”,二者通过 “认知 - 行为 - 情感” 三维机制形成紧密关联,且呈现递进式作用逻辑。
在认知层面,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符号(如文明标语、暴力危害案例)为学生提供 “语言暴力认知素材”,当学生接触到 “语言伤人如刀割” 的公益漫画、“语言暴力导致心理创伤” 的真实案例时,会打破 “语言伤害无足轻重” 的固有认知,形成 “语言有边界、暴力需警惕” 的新认知,这是预防语言暴力的观念基础。
在行为层面,校园文化中的制度设计(如文明语言积分、暴力语言处罚规则)将认知层面的 “警惕” 转化为具体行为约束,通过 “文明表达获奖励、暴力语言受批评” 的强化机制,让学生主动规避暴力语言、践行文明沟通,这是预防语言暴力的落地关键。
在情感层面,校园文化中的互动氛围(如互助活动、共情体验)培育学生的同理心与尊重意识,当学生通过 “心灵树洞” 倾听他人的语言伤害经历、在 “夸夸大会” 感受被赞美时的温暖,会形成 “不愿伤害他人、主动理解他人” 的情感倾向,这是预防语言暴力的持续动力。
三者协同形成 “认知重塑→行为规范→情感巩固→再强化认知” 的闭环,同时,语言暴力的减少会反哺校园文化 —— 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会优化校风,进一步夯实三维预防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二、建设校园文化阵地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阵地的防御性价值:“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的全链条干预
校园文化阵地的防御性价值,核心在于通过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实现全链条干预,从源头阻断语言暴力的产生与蔓延,且每个机制均有明确的作用路径与原理。
1.认知机制:文化符号重构语言暴力认知
认知机制以 “视觉 / 听觉输入—认知冲突—观念重构” 为作用路径,通过可视化、场景化的文化符号,帮助学生建立对语言暴力的正确认知。例如,校园内设置 “拒绝语言暴力” 主题文化墙,展示 “一句嘲讽可能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 的公益漫画 —— 学生通过视觉接触,会将漫画中的 “受害者困境” 与自身生活场景关联,产生 “原来我随口的玩笑可能是语言暴力” 的认知冲突;校园广播定期播报 “文明语言小故事”,如 “学生因同学的鼓励从自卑走向自信”“语言暴力导致学生厌学” 等正反案例,学生通过听觉输入,会对比案例中的行为后果,打破 “语言没什么大不了” 的错误观念,最终形成 “语言暴力有危害、文明表达很重要” 的新认知。这种基于文化符号的认知干预,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具冲击力,能让认知重塑更深刻、更持久。
2.行为机制:制度约束规范语言行为
行为机制以 “正向激励强化文明行为 + 负向惩罚抑制暴力行为” 为原理,依托校园文化阵地的制度载体,将认知层面的 “正确观念” 转化为具体行为习惯。例如,校园文化阵地公示校规校纪中 “禁止语言暴力” 的条款,明确 “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在群内发布恶意评论” 等行为的界定标准与处罚措施(如警告、行为反思报告),通过 “负向惩罚”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暴力的行为代价,主动规避违规行为;班级文化阵地设置 “文明语言积分榜”,将 “主动用鼓励语言帮助同学、化解冲突时使用文明沟通” 等行为纳入积分范围,积分可兑换学习用品或 “文明标兵” 荣誉,通过 “正向激励” 强化学生的文明语言行为。这种 “奖惩结合” 的制度设计,符合行为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能让学生在重复的 “行为—反馈” 中,逐渐将文明语言内化为自觉行为。
3.情感机制:互动活动培育同理心与尊重意识
情感机制以 “共情体验—情感共鸣—尊重意识内化” 为作用过程,通过校园文化阵地的互动活动,减少因 “情感隔阂” 引发的语言暴力。例如,在校园文化广场举办 “心灵树洞” 活动,让学生匿名写下被语言伤害的经历(如 “被同学嘲笑‘胖’,我再也不敢穿裙子”)并投入 “树洞箱”,教师随机抽取分享并引导讨论 —— 学生在倾听他人经历时,会产生 “如果我是他,我会多难过” 的共情体验;班级文化阵地开展 “夸夸大会”,鼓励学生用 “你解题时的耐心帮了我很多”“你安慰我的话让我很温暖” 等具体语言赞美同学,学生在被赞美与赞美他人的过程中,会感受到 “尊重他人能带来快乐” 的情感共鸣。这种基于互动的情感培育,能让学生从 “被动遵守文明语言规则” 转向 “主动不愿伤害他人”,形成深层次的情感约束,减少因 “缺乏同理心” 引发的语言暴力。
(二)校园文化是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 “第一道防线”
相较于事后干预(如语言暴力发生后的批评教育、心理疏导),校园文化阵地通过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实现 “前置防御”,是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 “第一道防线”,且这一防线对语言暴力的隐蔽性、持续性特征具有针对性。
物理暴力往往有明确的发生时间、地点与行为痕迹,易被及时发现并干预;而校园语言暴力具有隐蔽性(如私下的嘲讽、线上的匿名评论)、持续性(如长期的孤立排挤)特点,若等暴力发生后再介入,受害者已遭受心理伤害,且暴力行为可能通过 “旁观者模仿” 形成蔓延趋势(如某学生用侮辱性词汇后,其他同学跟风使用)。
校园文化阵地的 “前置防御” 优势,在于通过长期、持续的三维机制干预,将 “拒绝语言暴力” 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习惯,从源头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首先,认知机制通过文化墙持续更新语言暴力的危害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暴力的负面影响,从而在认知层面提高对语言暴力的警觉性和识别能力。其次,行为机制通过班级积分制强化文明行为,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为来应对潜在的语言暴力,如学会温和拒绝和理性沟通。最后,情感机制通过每月的共情主题班会培育学生的同理心,帮助学生在遭遇语言暴力时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并主动寻求帮助,从而减少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
三维机制的构建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语言暴力事件的发生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防御能力。学生能够识别和应对各种形式的语言暴力,包括那些较为隐性的类型。通过这种综合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校园文化阵地助力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
校园语言暴力的根源之一是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缺失3—— 部分学生因缺乏沟通技巧,用 “嘲笑、贬低” 代替 “理性表达”;部分学生因人文素养不足,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共情,将语言暴力视为 “玩笑”。校园文化阵地通过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的协同作用,能针对性提升这两项素养,从根源减少语言暴力的产生。
在语言素养提升方面,校园文化阵地依托认知机制与行为机制搭建实践平台:认知层面,语文课堂结合校园文化开展 “文明沟通” 主题教学,通过 “如何用语言化解矛盾” 的案例分析、“被嘲笑时如何文明回应” 的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掌握 “倾听、表达、反馈” 的沟通知识;行为层面,学校依托文化阵地成立 “语言文明社团”,组织学生开展 “文明语言进班级” 活动(如设计文明沟通话术手册)、“校园语言暴力调研”(记录身边的语言暴力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从 “会说话” 向 “说好话” 转变,减少因表达不当引发的语言暴力。
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校园文化阵地依托情感机制与认知机制培育尊重意识:情感层面,学校通过文化阵地组织 “阅读与人文” 活动,推荐《爱的教育》《小王子》等富含人文精神的书籍,学生在阅读 “安利柯对同学的尊重”“小王子对玫瑰的守护” 等情节时,会产生 “尊重他人、珍惜情感” 的共情体验;认知层面,文化墙展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等中外名人名言,校园文化节举办 “语言暴力危害主题展览”,通过图片、视频展示语言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学生通过认知接触与情感体验,会逐渐内化 “尊重、包容” 的价值观,从内心拒绝语言暴力。
(四)校园文化阵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4,而校园语言暴力是破坏这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校园文化阵地通过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优化校园人际关系、改善教育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从师生关系来看,校园文化阵地依托情感机制与行为机制搭建沟通桥梁:通过 “师生座谈会”“教师信箱” 等文化载体,学生能放心表达 “希望教师用鼓励语言评价作业”“不希望教师当众批评时使用贬低性词汇” 等诉求,教师通过这些反馈调整自身语言行为(行为机制);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学生共同编排 “拒绝语言暴力” 心理剧、担任辩论赛评委),在互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因 “身份隔阂” 引发的误解(情感机制)。当师生关系更趋平等、尊重,教师会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干预语言暴力行为;学生也会更信任教师,在遭遇语言暴力时主动寻求帮助,形成 “师生共治” 的和谐氛围。
从生生关系来看,校园文化阵地依托认知机制与情感机制促进良性互动:通过 “班级文化建设月” 活动,组织学生共同设计 “拒绝语言暴力” 班级公约、布置 “文明语言” 主题文化墙,学生在合作中会意识到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打破 “因成绩、性格差异产生的排斥心理”(认知机制);开展 “结对帮扶” 活动,让不同性格、不同成绩的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在 “帮同学讲题时用耐心语言、同学犯错时用包容语言” 的互动中,培育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情感机制);校园文化广场举办 “集体游戏日”,通过 “两人三足”“接力传球” 等团体游戏,让学生在协作中感受 “团队温暖”,减少因 “陌生、孤立” 引发的语言暴力。
此外,校园文化阵地还能改善校园教育环境:当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持续发挥作用,校园内会形成 “拒绝暴力、拥抱文明” 的良好风气——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温和(如用 “你再试试,一定能找到思路” 代替 “这么简单都不会”),学生的交流方式更包容(如用 “我觉得你的想法有道理,不过可以补充一点” 代替 “你这想法太错了”),整个校园的教育氛围会更积极,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可下载并阅读全文PDF,请按照本文版权许可使用。
Download the full text PDF for viewing and using it according to the license of this paper.
袁林夕 河北衡水中学中学生领导力社团“语路逢花”3.0项目组主席,在校内外长期参与反校园欺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起草《校园语言暴力维权法律明白手册》《校园语言暴力维权法律明白手册(家长版)》以及《校园语言暴力维权法律明白手册(教师版)》等实用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