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
期刊:
主题:
文韵少年

认知·行为·情感:校园文化阵地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Cognition, Behavior, and Emotion: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Preventing Verbal Violence in Schools Through Campus Cultural Platforms


作者:袁林夕
河北衡水中学 河北 衡水
少年文学艺术, 2025, 2(2), 0-0; https://doi.org/10.12414/jla.250816
提交日期 : 2024年08月15日 丨 录用日期 : 2024年10月17日 丨 出版日期 : 2024年11月07日
引用本文
摘 要:
校园语言暴力作为校园隐性危害,对学生心理健康、校园人际关系及社会价值观培育均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先界定校园语言暴力与校园文化的核心概念及内在关联,明确校园文化阵地是预防语言暴力的“隐性防线”。进而从认知、行为、情感三维度剖析其预防机制:认知层面通过文化符号传递文明理念,打破“语言伤害无足轻重”的错误认知;行为层面依托制度约束规范语言使用,强化正向行为引导;情感层面借助互动活动搭建联结,培育学生同理心与尊重意识。最后提出实践路径:从物质与精神层面营造包容校园氛围,通过课堂与实践融合加强语言及人文教育,建设传统与新媒体全覆盖的多元化文化阵地,旨在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校园语言暴力;校园文化阵地;预防策略;语言素养;人文教育
 
Abstract:
School-based verbal abuse, as a hidden hazard within educational settings, exerts negative impacts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values.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core concepts of school-based verbal abuse and school culture, clarifying their intrinsic connection and establishing that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schools serves as an “invisible defense line” against verbal abuse. It then analyzes prevention mechanisms across three dimensions: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Cognitively, it transmits civilized values through cultural symbols to dismantle the misconception that “verbal harm is insignificant.” Behaviorally, it relies on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to regulate language use and reinforce positive behavioral guidance. Emotionally, it fosters connections through interactive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empathy and respect. Finally, practical pathways are proposed: fostering an inclusive campus atmosphere throug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strengthening language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by integrat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establishing diverse cultural platforms that span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These efforts ai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campuses and promoting stud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 School-based verbal abuse; School-cultural front; Preventive strategies; Language literacy; Humanistic education

        一、校园语言暴力与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内在关联

        (一)校园语言暴力的定义、表现形式与危害

        校园语言暴力是指在校园场景(含线下课堂、宿舍及线上校园社群)中,学生、教师或其他校园成员通过言语、文字、态度等方式,实施的具有贬低、侮辱、嘲笑、排斥性质的行为1,其核心特征是对他人心理与情感造成持续性伤害,且往往缺乏物理暴力的显性冲突形式。

        从表现形式来看,校园语言暴力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言语攻击,如使用歧视性词汇(针对外貌、成绩、家庭背景等)、辱骂、威胁性语句;二是隐性冷暴力,包括刻意忽视、孤立排挤、阴阳怪气的调侃,这类行为虽未直接使用攻击性词汇,却通过情感隔绝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压力;三是网络语言暴力,即借助校园论坛、班级微信群、朋友圈等线上平台,发布恶意评论、传播谣言或 “表情包” 嘲讽,其传播范围广、留存时间长,危害程度更甚。

        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呈现多维度扩散态势。在个体层面,受害者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长期遭受语言伤害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引发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2;施暴者则可能形成 “语言暴力合理化” 的认知偏差,导致行为模式固化,未来更易引发更严重的暴力冲突。在群体层面,语言暴力会破坏班级凝聚力,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形成 “施暴者 — 受害者 — 旁观者” 的畸形人际关系结构,旁观者因恐惧或从众心理选择沉默,进一步纵容暴力蔓延。在社会层面,校园语言暴力折射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学生将暴力思维带入社会,影响社会文明建设。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共同创造、共享的文化体系,涵盖如校园建筑、宣传栏、文化墙等物质文化,如校规校纪、班级公约等制度文化以及如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核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

        校园文化具有三大教育功能,且分别对应 “认知 - 行为 - 情感” 三维导向:一是认知引导功能,通过校园标语、艺术作品、主题展览等文化符号传递 “尊重、包容、文明” 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对语言暴力的正确认知,明确 “语言即文明” 的行为边界,为后续行为规范奠定观念基础;二是行为规范功能,依托制度文化构建约束框架,将 “拒绝语言暴力” 纳入校规校纪与班级公约,通过奖惩机制引导学生规范语言使用,实现认知向行为的转化;三是情感联结功能,借助主题班会、心理剧、文化活动等载体,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营造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情感氛围,减少因误解、冲突引发的语言暴力,为认知与行为的持续性提供支撑。

        (三)校园文化与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内在关联

        校园文化是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 “隐性防线”,二者通过 “认知 - 行为 - 情感” 三维机制形成紧密关联,且呈现递进式作用逻辑。

        在认知层面,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符号(如文明标语、暴力危害案例)为学生提供 “语言暴力认知素材”,当学生接触到 “语言伤人如刀割” 的公益漫画、“语言暴力导致心理创伤” 的真实案例时,会打破 “语言伤害无足轻重” 的固有认知,形成 “语言有边界、暴力需警惕” 的新认知,这是预防语言暴力的观念基础。

        在行为层面,校园文化中的制度设计(如文明语言积分、暴力语言处罚规则)将认知层面的 “警惕” 转化为具体行为约束,通过 “文明表达获奖励、暴力语言受批评” 的强化机制,让学生主动规避暴力语言、践行文明沟通,这是预防语言暴力的落地关键。

        在情感层面,校园文化中的互动氛围(如互助活动、共情体验)培育学生的同理心与尊重意识,当学生通过 “心灵树洞” 倾听他人的语言伤害经历、在 “夸夸大会” 感受被赞美时的温暖,会形成 “不愿伤害他人、主动理解他人” 的情感倾向,这是预防语言暴力的持续动力。

        三者协同形成 “认知重塑→行为规范→情感巩固→再强化认知” 的闭环,同时,语言暴力的减少会反哺校园文化 —— 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会优化校风,进一步夯实三维预防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二、建设校园文化阵地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阵地的防御性价值:“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的全链条干预

        校园文化阵地的防御性价值,核心在于通过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实现全链条干预,从源头阻断语言暴力的产生与蔓延,且每个机制均有明确的作用路径与原理。

        1.认知机制:文化符号重构语言暴力认知

        认知机制以 “视觉 / 听觉输入—认知冲突—观念重构” 为作用路径,通过可视化、场景化的文化符号,帮助学生建立对语言暴力的正确认知。例如,校园内设置 “拒绝语言暴力” 主题文化墙,展示 “一句嘲讽可能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 的公益漫画 —— 学生通过视觉接触,会将漫画中的 “受害者困境” 与自身生活场景关联,产生 “原来我随口的玩笑可能是语言暴力” 的认知冲突;校园广播定期播报 “文明语言小故事”,如 “学生因同学的鼓励从自卑走向自信”“语言暴力导致学生厌学” 等正反案例,学生通过听觉输入,会对比案例中的行为后果,打破 “语言没什么大不了” 的错误观念,最终形成 “语言暴力有危害、文明表达很重要” 的新认知。这种基于文化符号的认知干预,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具冲击力,能让认知重塑更深刻、更持久。

        2.行为机制:制度约束规范语言行为

        行为机制以 “正向激励强化文明行为 + 负向惩罚抑制暴力行为” 为原理,依托校园文化阵地的制度载体,将认知层面的 “正确观念” 转化为具体行为习惯。例如,校园文化阵地公示校规校纪中 “禁止语言暴力” 的条款,明确 “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在群内发布恶意评论” 等行为的界定标准与处罚措施(如警告、行为反思报告),通过 “负向惩罚”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暴力的行为代价,主动规避违规行为;班级文化阵地设置 “文明语言积分榜”,将 “主动用鼓励语言帮助同学、化解冲突时使用文明沟通” 等行为纳入积分范围,积分可兑换学习用品或 “文明标兵” 荣誉,通过 “正向激励” 强化学生的文明语言行为。这种 “奖惩结合” 的制度设计,符合行为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能让学生在重复的 “行为—反馈” 中,逐渐将文明语言内化为自觉行为。

        3.情感机制:互动活动培育同理心与尊重意识

        情感机制以 “共情体验—情感共鸣—尊重意识内化” 为作用过程,通过校园文化阵地的互动活动,减少因 “情感隔阂” 引发的语言暴力。例如,在校园文化广场举办 “心灵树洞” 活动,让学生匿名写下被语言伤害的经历(如 “被同学嘲笑‘胖’,我再也不敢穿裙子”)并投入 “树洞箱”,教师随机抽取分享并引导讨论 —— 学生在倾听他人经历时,会产生 “如果我是他,我会多难过” 的共情体验;班级文化阵地开展 “夸夸大会”,鼓励学生用 “你解题时的耐心帮了我很多”“你安慰我的话让我很温暖” 等具体语言赞美同学,学生在被赞美与赞美他人的过程中,会感受到 “尊重他人能带来快乐” 的情感共鸣。这种基于互动的情感培育,能让学生从 “被动遵守文明语言规则” 转向 “主动不愿伤害他人”,形成深层次的情感约束,减少因 “缺乏同理心” 引发的语言暴力。

        (二)校园文化是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 “第一道防线”

        相较于事后干预(如语言暴力发生后的批评教育、心理疏导),校园文化阵地通过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实现 “前置防御”,是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 “第一道防线”,且这一防线对语言暴力的隐蔽性、持续性特征具有针对性。

        物理暴力往往有明确的发生时间、地点与行为痕迹,易被及时发现并干预;而校园语言暴力具有隐蔽性(如私下的嘲讽、线上的匿名评论)、持续性(如长期的孤立排挤)特点,若等暴力发生后再介入,受害者已遭受心理伤害,且暴力行为可能通过 “旁观者模仿” 形成蔓延趋势(如某学生用侮辱性词汇后,其他同学跟风使用)。

        校园文化阵地的 “前置防御” 优势,在于通过长期、持续的三维机制干预,将 “拒绝语言暴力” 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习惯,从源头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首先,认知机制通过文化墙持续更新语言暴力的危害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暴力的负面影响,从而在认知层面提高对语言暴力的警觉性和识别能力。其次,行为机制通过班级积分制强化文明行为,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为来应对潜在的语言暴力,如学会温和拒绝和理性沟通。最后,情感机制通过每月的共情主题班会培育学生的同理心,帮助学生在遭遇语言暴力时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并主动寻求帮助,从而减少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

        三维机制的构建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语言暴力事件的发生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防御能力。学生能够识别和应对各种形式的语言暴力,包括那些较为隐性的类型。通过这种综合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校园文化阵地助力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

        校园语言暴力的根源之一是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缺失3—— 部分学生因缺乏沟通技巧,用 “嘲笑、贬低” 代替 “理性表达”;部分学生因人文素养不足,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共情,将语言暴力视为 “玩笑”。校园文化阵地通过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的协同作用,能针对性提升这两项素养,从根源减少语言暴力的产生。

        在语言素养提升方面,校园文化阵地依托认知机制与行为机制搭建实践平台:认知层面,语文课堂结合校园文化开展 “文明沟通” 主题教学,通过 “如何用语言化解矛盾” 的案例分析、“被嘲笑时如何文明回应” 的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掌握 “倾听、表达、反馈” 的沟通知识;行为层面,学校依托文化阵地成立 “语言文明社团”,组织学生开展 “文明语言进班级” 活动(如设计文明沟通话术手册)、“校园语言暴力调研”(记录身边的语言暴力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从 “会说话” 向 “说好话” 转变,减少因表达不当引发的语言暴力。

        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校园文化阵地依托情感机制与认知机制培育尊重意识:情感层面,学校通过文化阵地组织 “阅读与人文” 活动,推荐《爱的教育》《小王子》等富含人文精神的书籍,学生在阅读 “安利柯对同学的尊重”“小王子对玫瑰的守护” 等情节时,会产生 “尊重他人、珍惜情感” 的共情体验;认知层面,文化墙展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等中外名人名言,校园文化节举办 “语言暴力危害主题展览”,通过图片、视频展示语言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学生通过认知接触与情感体验,会逐渐内化 “尊重、包容” 的价值观,从内心拒绝语言暴力。

        (四)校园文化阵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4,而校园语言暴力是破坏这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校园文化阵地通过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优化校园人际关系、改善教育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从师生关系来看,校园文化阵地依托情感机制与行为机制搭建沟通桥梁:通过 “师生座谈会”“教师信箱” 等文化载体,学生能放心表达 “希望教师用鼓励语言评价作业”“不希望教师当众批评时使用贬低性词汇” 等诉求,教师通过这些反馈调整自身语言行为(行为机制);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学生共同编排 “拒绝语言暴力” 心理剧、担任辩论赛评委),在互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因 “身份隔阂” 引发的误解(情感机制)。当师生关系更趋平等、尊重,教师会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干预语言暴力行为;学生也会更信任教师,在遭遇语言暴力时主动寻求帮助,形成 “师生共治” 的和谐氛围。

        从生生关系来看,校园文化阵地依托认知机制与情感机制促进良性互动:通过 “班级文化建设月” 活动,组织学生共同设计 “拒绝语言暴力” 班级公约、布置 “文明语言” 主题文化墙,学生在合作中会意识到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打破 “因成绩、性格差异产生的排斥心理”(认知机制);开展 “结对帮扶” 活动,让不同性格、不同成绩的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在 “帮同学讲题时用耐心语言、同学犯错时用包容语言” 的互动中,培育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情感机制);校园文化广场举办 “集体游戏日”,通过 “两人三足”“接力传球” 等团体游戏,让学生在协作中感受 “团队温暖”,减少因 “陌生、孤立” 引发的语言暴力。

        此外,校园文化阵地还能改善校园教育环境:当 “认知—行为—情感” 三维机制持续发挥作用,校园内会形成 “拒绝暴力、拥抱文明” 的良好风气——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温和(如用 “你再试试,一定能找到思路” 代替 “这么简单都不会”),学生的交流方式更包容(如用 “我觉得你的想法有道理,不过可以补充一点” 代替 “你这想法太错了”),整个校园的教育氛围会更积极,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可下载并阅读全文PDF,请按照本文版权许可使用。

Download the full text PDF for viewing and using it according to the license of this paper.


参考文献: 
  1. 陆晓康。校园暴力语言探究 [D]. 曲阜师范大学,2011.
  2. 祁丹丹。校园语言暴力危害及其对策初探 [J]. 江苏教育,2017,(72):48-50.
  3. 陈华安。校园语言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J]. 现代教育论丛,2007,(04):43-46.
  4. 汤锡忠.“爱” 是构建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J]. 基础教育研究,2008,(10):26.
  5. 陈红叶。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中的媒体整合 [J]. 现代企业教育,2013 (20):116-117.   

作 者 / Authors

袁林夕  河北衡水中学中学生领导力社团“语路逢花”3.0项目组主席,在校内外长期参与反校园欺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起草《校园语言暴力维权法律明白手册》《校园语言暴力维权法律明白手册(家长版)》以及《校园语言暴力维权法律明白手册(教师版)》等实用性手册。

由此登陆,开启投稿之旅: